本报胡彦波本报袁宝侯虞姬
“呜,呜,呜……”12月1日5时30分,随着内燃机车的风笛划破长空,开往伊春的6968辆燃煤绿皮车缓缓驶离吴以岭站。“女士们先生们,现在登记入住。持电子客票的乘客应准备好身份证。”在车厢里,牡丹江客运段成都队列车员高福林开始了巡逻工作。
6968列车由五节车厢组成,每天从小兴安岭最高峰的吴以岭站开往伊春。到达伊春站后,换乘6274列车,继续向南开往佳木斯。1元的绿皮车,票价最低,从1970年就开始跑了。它每天在小兴安岭茂密的森林里慢慢行进,温暖着旅行者的归途。
7点05分,火车停在了五营站,急着去友谊三中的王晓宇和几个学生背着书包上了火车。一进车厢,汪小玉的眼镜就蒙上了白雾。她从五营站到友谊站,57公里,车费只有3块钱。
“太热了,太热了,帮我脱下羽绒服……”汪小玉解开外套的扣子,告诉同学们。从她在友谊镇上初中开始,每天都坐这辆“慢车”上学,回家。“这车票价便宜,车还暖。下车后到学校要两三分钟,很方便。”汪小玉说。
冬天,大雪封山,道路封闭后,这列火车成了沿途村民唯一的出行工具。56岁的韩桂平住在红山,每天早上都坐这趟火车去宜春帮儿子带孩子。红山是一个没有站台的上下车点,附近没有路。这列火车是韩桂平去红山的必经之路。“我年轻的时候有这辆火车。这么多年没涨价了。车还是暖的。早上去儿子家,晚上回来。时机刚刚好。”韩桂平说。
对于五星林场的工人钱兴昌来说,这列火车更是不可或缺,他一周要坐几次。每年夏秋两季,他都从山上采集榛蘑、猴头菇、松子等山珍特产,乘坐这列火车到伊春或佳木斯的集市上出售。“这辆车对我们沿途几十个村庄的村民来说太重要了。没有它,我们手中的山货就运不出去。是我们山沟里的‘铁车’。”钱兴昌说,他每天6点在五星起飞点上车,16点从伊春回来,每天来回一次,没有任何耽搁。
此时伊春周边气温已降至-10摄氏度,但车厢内却很温暖。锅炉房里,供水工李强手里的锅炉挂钩在燃烧的炉膛里飞来飞去。他说火车应该在出发前在吴以岭站停一夜。其他列车员都去休息了,他留在了火车上。“冬天外面太冷了,到了车站就停不下来烧。否则,列车的管道很容易冻结。第二天早上,温度就不会来了,乘客就会被冻住。”晚上,每隔两个小时左右,李强会检查一下锅炉,确保乘客早上一上车就能热身。“不要小瞧锅炉,这也是技术活。1李强笑着说道。
列车员高福林说,为了保证车厢的温暖和舒适,在冬天到来之前,车队组织队员在窗户的每个缝隙里涂上玻璃胶,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他们用水晶板密封每个玻璃窗。“我们的保暖措施并不比空调车差。即使温度降到零下30摄氏度,窗户上也不会结霜。”
6968/6967的火车就像一个钟摆,载着人们在城镇和村庄之间来回穿梭。虽然慢,但承载着民生情怀,温暖着林区人的旅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