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王强本报曹周立波熊光
冬至时节,鄂西北的气温一直在一路下降,但北襄阳的编组站却是一片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数万辆有序的梭车,如有节奏的音符,奏响高效顺畅的编组站乐章。
12月19日,襄阳北站又传来一个好消息:11月1日创下28106辆装卸车的纪录后,该站日装卸车首次突破29000辆,达到29359辆,再创新高。这是全站贯彻中铁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开交接”工作思路,不断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襄阳北站位于刘娇、襄渝、邯郸、濠济铁路货运通道的交汇处,是南北运煤、川渝进出的主要咽喉。襄阳北站管辖的高营站是中铁武汉局集团公司与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分界站。被誉为武汉局集团公司的“北门”,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一直是北方煤炭运输通道向南的“通行证”。最近,随着全路装车数量的增加,电煤需求持续旺盛,京广线集中抢修消耗通过能力,大量车流分流通过刘娇线,使得编组站单向车流激增,车量居高不下,运输组织难度持续加大。
针对这种情况,襄阳北站克服站内建设频繁、轨道使用紧张等困难,着力提高过境通道通行能力,实行开放式接车,力求消化网上进站车流,量化每班接车、编组、拆解、行车数量。“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在施工日移交不少于80对,在非施工日移交至少85对。12月19日,营口交接数量达到90对。”襄阳北站副站长陈豪介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车站以调度指挥为主导,大力实施精益生产,在编制计划时保证最佳的轨道利用方案、最高的机车利用效率和最强的安全保障能力;以提高自动驼峰升降顺序利用率为突破口,制定了大量“双推双溜”作业方案,努力减少空峰时间。当编组站车辆数量超过警戒值时,车站启动及时使用车辆数量的分级响应计划,要求值班干部及时到达关键岗位控制生产。
车站还采用调车机的方式减少非生产时间,重点关注日常运输组织的高峰时间,严格按照作业时间进行调车作业;与机车司机充分沟通,做到“一分钟火车,三分钟红灯”,提高轨道利用效率;认真梳理接车、解体、编组、行车等作业环节,按照“以带带保”的原则,把行车作为运输组织的重中之重,坚决消除站外停车、机车待避、加班行车等现象。努力实现运输效率最大化,确保到达列车的快速解编。
此外,襄阳北站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不断加强与武汉局集团公司调度办公室的沟通,努力解决站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各运营环节达到高效紧密的衔接状态。自12月份以来,该站已完成中时6.3小时,比计划缩短了0.9小时,保证了襄阳北枢纽的高效率和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