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萧培庆赵本报郭周晓阳
1月11日,中原寒冷多风。在郑州供电段莆田变电站,一台蓝白相间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走出”充电间。在寒风中,它沿着指定的路径行进到变电站设备的前面,并开始读取和记录仪表。
“以设备代人力,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是深化郑州供电段标准化建设,完善人防“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的成果之一。去年,郑州供电段依托科、部、车间、班组、岗位“五级”,建立了管理、技术、工作三大标准体系及配套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工作行为有“标准”可循
郑州供电段坚持标准第一,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使一切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都有标准可循,有规则可循。从部门职责、安全生产、员工素质、设备质量、综合保障等方面。他们补充了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124项管理标准;根据《技规》 《维规》和专业技术规程,结合现场实际操作,制定了44项技术标准。按照“一岗一标一事一流程”的原则,细化《履职指导书》,优化完善各级204“一岗一表”,明确管理权限、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鼓励各级管理人员规范履职。
现场操作复杂,标准会相应动态调整。2020年共召开标准化和标准化建设协调会、推介会、对标会27次,讨论各种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科学实用性;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标准和流程,动态修订各岗位的操作规程,确保管理标准充分、技术标准实用、工作标准有用、评价体系适用。他们印制分发了500本标准化建设的“十大常识、五大必备知识”小册子,分发给75个生产班组。
有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痕迹
“建立双重防范机制是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大门向前推进的‘牛鼻子’工程。将标准化和标准化建设与双重防范机制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安全风险预控能力,从源头上预防事故发生。”郑州供电局局长邓建峰介绍。
为了充分实现“控制风险,盯隐患”,他们独立开发了双重防范和干部绩效管理平台,每月将需要控制的风险推给个人,督促安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问题导向,深挖管理原因。2020年,针对重点、倾向性问题与负责车间领导进行88次谈话,针对典型问题召开8次专题分析会。现场操作,本节实行站场管理。每次作业前,逐级写下风险防控措施和危险源控制方法,加强单项作业的风险调查;注意总结经验,利用好包括运营车辆(运行)、模块化车辆检查、应急处置、轨道起重机和发车复工五个方面的“五色图”,用科学手段分析判断潜在风险。
“你看,张培强因为发现了一个错误,被奖励了2000元。1“这个奖励是真的。以后要多加小心,争取一笔奖金。11月8日,郑州供电段发布的奖励公告引起了员工的热烈讨论。他们奖励了消除设备隐患的有功人员,并在2020年颁发了六个奖项。
生产现场有“技能”可用
1月10日,郑州供电段生产指挥中心,多媒体指挥调度平台、电力监控系统、轨道车视频实时情况
科技创新也在解放新的生产力。本节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了电力设备的非接触检测、红外热像智能识别、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日常巡检时,可对输变电设备进行全天候数据采集、视频监控、温湿度测量、气压监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独立发现设备故障,降低人员的劳动安全风险。
随着生产组织的一体化、设备管理的网格化、关键标识和控制的规范化、应急指挥的系统化,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深入,郑州供电段不断夯实安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