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冯国伟本报江妍
2021年1月28日,春运高峰正式拉开帷幕,由21名大学毕业生组成的鹰潭供电段电气维修团队已经开始春运高峰工作。他们负责管理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的21个变电站、2个启闭站、18个小区、18个AT站,需要完成这59个设备站的检查维护任务和远程视频故障处理工作。
如果把接触网比作铁路供电的“血管”,那么每个牵引变电所设备就是铁路供电的分散“心脏”,电气维修队的员工就是这些“心脏”的“治疗师”。
“工作一定要有耐心,要快,要急,要学会‘看着问着’。”
设备研究所有30多种类型的设备,数百种不同类型的组件,有数千个复杂的电路。这些组件很容易损坏,即使只有天气湿度变化会导致系统故障,但这些问题不是只看表面就能发现的。
电气设备维修有时需要不断的测试,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找到故障原因。电气维修班的每个“治疗师”都发展了“看、听、问”的能力。
“从设备的外观和变压器的油温来判断是否有故障,只是一个入门水平。如果在高压设备的运行声音中能分辨出电流故障,说明已经启动。”听到不寻常的声音并不容易。王宗刚,29岁,领班,工作七年,听音是他的专长。
治疗一个面积5000平米的“心脏”,最难的是请医生。虽然有万用表、电缆故障检测仪等“听诊器”和“透视仪”,但过程并不容易。“室外没事,主要是室内设备。记得柴山变电站的隔离开关有一次坏了,开关箱很小,只能容纳一个特别瘦的人侧身站着,伸手拿着万用表测量。我们把测光数据扔了一个小时。”说起自己的维修经历,年轻工人周一民至今记忆犹新。
“每天,我都不去任何地方‘做手术’,或者我在去‘做手术’的路上。”
59个设施位于远离市区的山区,一年一次的设施改造需要几天时间。此外,他们还必须进行日常维护、状态维修和小修。这些“治疗师”的“手术计划表”早就排满了。
为了保证检修质量,王宗刚根据继电保护、高压试验和远动视频检查项目,将工区工人分为“心内”、“心外”和“检查”三组,人员交叉组合,保证各组成员能独立完成任务。
除了定期保养,他们时不时去急诊也是常事。
2019年6月6日,端午前一天,电气维修队的工人面临着工区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手术。受暴雨影响,其管辖的玉山变电站无水深,设备因停电被迫停止运行。医院里的设备基本都损坏了,相当于27.5 kV的电压互感器和心脏左右心房10 kV用的变压器。无腰渡水,埋脚踩泥,王宗刚和工友们在玉山变电站奋战24小时,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手术”。
“我两天没闭眼了。我浑身是泥。困了就睡地上。饿的时候带了盒饭,但上电那一刻,我们真的很骄傲。”说起抢修,队里每个工人都很自豪。
“没想到我还得每天‘看书’。”
培养一个合格的“治疗师”并不容易。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每个人都需要在继电保护、高压试验、远动视频检测方面出类拔萃,才能正式加入“走出家门”的队伍。
“我以为我工作的时候不用看书。没想到每天都要看书。”走进工作区,可以看到桌子上和地上散落着《牵引变电所运行检修规程》 《智能牵引供电系统广域测控保护系统技术条件》等厚厚的书籍和一卷卷白色的图纸。“现在科技更新的速度很快,设备更新的频率也很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2018年工作的吴俊华深受感动。
除了日常维护,这些“治疗师”还完成了很多小发明,加强对这些“心脏”的保护。近年来,王宗刚领导的QC小组发明的新型视频连接器和自动重合闸装置在全段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供电维护的安全性。
今年的春运高峰是五天前开始的,但是对于这群年轻的“治疗师”来说,他们的春运高峰是2020年11月开始的。春运高峰前,他们对管道中的所有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所有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