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李荣满(音译)是南昌高铁基建段南昌西电车间的一名电工。今年是她第一次参加春运高峰。在乘客的头顶和脚下,她和她的同事们正在“上天入地”对春运高峰期间车站的电力设备进行“健康检查”。
2月19日9点,南昌西站。在距离地面32米的候车室天花板上,李荣曼戴着小夜灯,手持红外温度计,一米一米地扫描着附着在钢梁上的25根供电电缆。
“春运高峰期,南昌西站候车大厅用电量是平时的三倍。”李荣曼眼睛一直盯着仪器屏幕的变化值。“一旦电缆出现‘高温发热’症状,可能会导致候车室停电,直接影响乘客出行。"
候车大厅天花板上的钢支架纵横交错,光线昏暗,覆盖着消防管道和电缆槽。李荣曼和他的同事们踩在圆柱形消防水管上,小心翼翼地移动它。当他们遇到一个大的电缆槽时,他们必须用双手和双脚爬过去。“不走寻常路”对李榕满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身体考验。“走在水管上感觉就像游戏里的‘超级马里奥’。”李荣满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不过远没有游戏那么容易。人即使不工作,走在上面也会出汗。”
“这个关节的温度是60摄氏度,有点不对劲。有必要立即检查和更换。在巡视过程中,56岁的电工饶凤干发现一个电缆接头“发热”。他立即从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拿出一块保护布,把它摇平,牢牢地固定在工作区的四个角落,然后沿着梯子爬上屋顶,争分夺秒地进行维护和测试。
12点30分,“天堂”的工作结束,李荣满和工友们匆匆回到工区吃了几顿饭后,走进南昌西站站台下12米的电缆沟,进入地下检查地下电缆设备。
电缆沟长约1.3公里,敷设237条高铁信号和调度供电电缆。这里又黑又冷又潮湿,容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所以他们也随身带着防毒面具,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南方天气潮湿,降雨量大,电缆沟长期积水。刚进沟里,李荣满的高帮套鞋和雨裤就被刺骨的冷水浸湿了。“刚开始在电缆沟工作的时候,除了冷,我都很害怕,因为里面很黑。”李荣曼一寸一寸地摸着电缆外皮,感受着温度的变化。“但是后来我想到等车的乘客都站在我头上,我就不怕了。”李荣曼一边说一边艰难地向前走。
19: 28,天黑了,春寒料峭。李荣曼和他的同事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了工作区。在他们身后,“南昌西站”四个大字在夜色中熠熠生辉。
冯路
经过剪辑,春运高峰独自站在车站的最后一条“老铁路”,春运高峰的第一次“初生牛犊”体验,都在涌动着一股保障铁路安全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深深植根于成千上万铁路工人的心中,不分地区、工种和年龄。乘客安全到达时的笑脸,是他们辛苦之后最好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