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欧半列(天津)满载汽车、家具、日用品,从新港、北江、天津滨海新区出发,搭载的货物将发往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等口岸站,最终抵达蒙古、俄罗斯。(3月17日经济日报)
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跨国物流受到影响,全球物流渠道面临被堵塞的困境。中欧列车凭借运输量大、价格低、稳定性强、可通达多个国家(地区)的优势突破了障碍,中欧专列敲响了“组装号”,传递了“中国抗击疫情、振兴经济的力量”,为一带一路合作注入了更多活力和生机。
中欧列车的稳定运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动机,是国际陆路贸易的亮点。通过中欧列车,建成了连接中亚和欧洲的设施、贸易、资本和人心的“动脉”。中欧列车作为对外贸易和出口的重要渠道,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构建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中欧列车逆势崛起,稳步前进得益于中国开放政策的持续支持。目前,中国与欧洲之间有65列火车运行,中国100列以上的城市数量增加到29个,达到90多个欧洲城市,涉及20多个国家,运营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防疫形势的改善,在地方政策的不断支持下,我国铁路部门、海关、商检等部门开辟了“中欧列车验收绿色通道”,不断优化列车运行组织,增加中欧列车运行。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列车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已经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桥梁,并将欧洲和中国的经贸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欧列车运行平稳,为维持全球防疫物资的顺畅供应,打造了“生命通道”。一排排中欧列车将运输防疫物资,积极掌握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运输需求,及时向沿线国家运送生产和生活物资,有效服务于新的发展格局和国际防疫合作,为国际疫情防控、贸易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