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李本报郑昌宪
幸福的生活藏在哪里?一个蜂巢含有100磅糖。
2月17日,农历大年初一,潘开始召集工人上班,并火速将1000多公斤的当地蜂蜜制成罐头,陆续送往全国各地。
潘,36岁,来自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门楼村大理石村。六年前,他家是村里仅有的两户重点贫困户之一。是一家六口勒紧裤带的日常写照。如今,借助高铁运输红利,潘的蜂蜜打开了市场,不仅自己脱贫,还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小学没毕业的潘南渡广东多年,但事业没有起色。2011年,他的目标是饲养蜜蜂,他的父亲已经失去了20年。潘买来木板组装蜂箱,日夜观察研究蜜蜂的活动和生活习性。经过半年的研究,他成为村里年轻一代的“第一人”养蜂。
用花做蜂蜜自然是甜的。不过,蜜糖也怕巷子深。当时恭城交通不便,蜂蜜缺乏消费群体,导致囤压仓,令潘忧心忡忡。
2014年底,恭城站投入运营,恭城进一步融入粤桂黔“3小时高铁经济圈”,交通便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潘蜂蜜业务的转折点。依托高铁优势,潘有更多机会接触养蜂业专家,并对传统蜂箱进行了改进。
在注重事业发展的同时,还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潘的带动下,近200名当地群众加入了甜蜜蜜的养蜂业,2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脱帽之路。目前,生态养蜂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养蜂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潘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养蜂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