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数据图
金兰嘎,在中国经营锡兰红茶。李增奇照片/明亮图片
宁夏固原出土的希腊式双峰壶。个人资料图片
2017年5月,北京在夏梦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在北京开幕。这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时刻。
今年,在中国经营锡兰红茶的斯里兰卡人金兰佳开始了他自己的“一带一路”故事。峰会论坛之后,他的茶叶生意迅速扩大。“从最初装载不到一个集装箱,到现在,每年有五个集装箱的红茶从斯里兰卡进口。公司年收入三四百万。在北京买了房子,娶了中国老婆。是‘一带一路’让我变得富有。”
"“一带一路”是一条人人携手共进的阳光大道,而不是一条单行道."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中国习近平主席再次向世界宣告。“参与、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和命运的承诺。
复兴的历史象征
“丝绸之路”这个直到19世纪才诞生的词汇,浓缩了亚洲和欧洲几千年的贸易和交流历史。
研究丝绸之路的美国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甚至在他的著作《丝绸之路新史》中写道:“……地区间货物交换的最早证据来自公元前1200年左右,和田玉是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安阳的商墓中发现的。中亚周边的中国、印度、伊朗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在公元前千年也没有中断过。”
古代丝绸之路上互联互通的奇迹,是沿线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积极创造的。无论是宁夏固原出土的希腊式双峰壶,还是印尼沿海沉船上发现的大量中国瓷器;无论是古希腊文献中对丝绸的描述,还是敦煌藏经洞的汉语、梵语、于阗语、藏语、维吾尔语、粟特语、希伯来语文献.世界各地的历史遗迹表明,互联互通是人类的长期期望,是文明延续的内生动力。这种绵延千里、绵延千年的互联互通奇迹,是由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形成的,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信差面朝大路,商旅不息。”丝绸之路曾经美丽的风景正在更广阔的世界重现。新时期,中国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本着“共建、共建、共享”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机遇。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哈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时,提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利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良好的海上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
七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区域合作,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流淌着牛奶和蜂蜜”强大的生命力。迄今为止,中国已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合作文件,开展了2000多个合作项目。“一带一路”的伟大建设正朝着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向背的宏伟目标迈进。
le="line-height: normal;"> 从丝路精神到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是亟须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世界,是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中国。 从历史走进现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现实同实现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目标尚有距离,如何创造新的发展动能,是沿线各国和国际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1999年冬天,时任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区域局副局长的张月姣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考察海关和跨国公路的改善情况,还没到现场,就发现公路中间路段无法行驶,这令张月姣印象深刻。当时,西方国家认为私人企业可以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一度要求世界银行不提供相关贷款,还把负责基础设施投资的世行交通局解散。 过去,长期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发展理念和国际合作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远远不足。曾有国际机构测算,2010至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达8万亿美元,年平均投资需求达7000多亿美元,而在原有的多边金融开发框架下,亚洲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每年仅为100亿至200亿美元,投资缺口巨大。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实现经济的长期、强劲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亟须突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踊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合作平台应运而生,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逐渐完善。 共商共建共享。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在前期发展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作出了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对记者说,“7年多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规划、理念层面进行有机对接,在产能、民生、人才、科技、人文、环保等多领域展开全方位开放合作,积极吸引第三方市场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还是健康之路、绿色之路、廉洁之路、减贫之路、增长之路,提升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各国现代化治理水平,深刻改变了沿线国家的发展面貌,为世界经济复苏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同时也为当下世界应对疫情、恢复经济、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映射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发展智慧和开放胸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命运与共 为世界谋大同 丝路繁华,于今为盛。 “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世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新举措,也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近8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硕果累累,在汇聚强大发展动力的同时,更昭示着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际贸易断崖式下跌,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告急,但“一带一路”建设脚步未停。匈塞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亚吉铁路、中孟帕德玛大桥、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等基建项目成功实现抗疫复工两不误;在跨境投融资普遍停息的情况下,2020年前9个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9.7%…… 把共识变成行动,“一带一路”正逐步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力引擎。在疫情威胁人类命运的危急时刻,“一带一路”的价值追求愈发熠熠生辉。高水平互联互通令万里之外的大批防疫物资持续供给,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让各国在危难中倾力互助,开放包容的增长模式给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实实在在的保证。 在艾尔布勒斯运输(新疆)有限公司从事中欧公路运输的迪力夏提·买买提对此印象深刻:“去年一年我们往欧洲运送了四百多卡车的防疫物资。这都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优质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等成果,防疫物资从工厂大门运到医疗机构门口只需要十一二天时间。” 不只是公路,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2020年向外运送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空中丝绸之路”给世界各国运送急需的医疗物资近2000吨。 在人类现代史上,分裂、对立的旧发展理念曾固化了一个充满纷争、不利于共同发展的国际格局。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所引领的互联互通、包容合作、互学互鉴理念,正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和平和双赢,搭建各国人民之间的桥梁。这是21世纪发展的基石,它标志着不同条件下的全球化——基于平等的全球化……推动人类和平互动。”瑞士经济学家彼得·柯西尼如此评价。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走过百年筚路蓝缕、求索奋进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本报记者 余晓葵 李曾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