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密集的铁路网和广袤土地上的复兴奔驰,高铁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承担起交通运输的重任。如今,绿皮慢车依然穿行在群山耸立、道路艰难的偏远地区,成为与高铁时代不那么“匹配”的景观。坚持跑“小慢车”似乎不符合市场规律,但背后的“民生帐”却是高铁时代带给人民的情怀。
在一些偏远地区,铁路部门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运行票价低廉、公共交通便利的绿皮“慢车”,方便深山和偏远地区的人们出行。沿线的人们通过将山区产品带到城市销售来增加收入,提高家庭收入,改变贫困状况。山区的孩子,通过这几条甚至唯一的交通工具上学,实现了改变命运的梦想,跑上了无人可落的小康之路。
“小慢车”经常经过偏远贫困地区,票价几十年不变,一般运营亏损。在一些地理条件极其恶劣的小车站,为了防止村民在恶劣天气到达时难以探路和绕行,专门修建了昂贵的过站公路。为了方便老乡和孩子正常出行上学,单手上车的公交站更适合老乡要求的运行时间。变而不变,是人民铁路为民的初衷。
老乡和售票员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彼此。售票员经常给沿途的居民带材料,帮助卖东西的老乡抓牲畜和提篮子,看孩子学习,尽最大努力准备阅读材料和辅导功课。当村民遇到困难时,这些列车员伸出援手是最简单的自然反应。
充满烟火的“慢车”,利用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动山区孩子们的梦想,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和谐转化。这样的“慢”,淡定中的负责,清醒中的坚韧,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认清道路,驶入真正可靠的“快车道”。(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