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波袁宝侯虞姬
4月21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县新青镇北沟林场的密林深处,大木耳种植户许一家正在给菌袋消毒。"今年春天气候很好,我们提前开始工作."许对说道。4月下旬,菌袋开始陆续下田。最近几天,除了坐火车去宜春买菌袋,许几乎每天都在田里忙碌。去年,徐栽培的7万袋木耳生产干木耳5000多公斤,毛收入近30万元。
53岁的许梁文曾经是北沟林场的工人,也是林场办卡的贫困户之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这里开始封山育林,林场的木材加工业务也就没了。许梁文的收入直线下降。家里的老人需要赡养,孩子在上大学,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的许犯了一个错误。
为了改善生活,许开始收集榛蘑、木耳等山区特产出售。“当时林场里很多人都成了采山人,但真正来买的人不多。后来坐火车去市里卖,找不到买家。”许梁文回忆说,有一次他带着一袋卖不出去的木耳从宜春乘6967次列车回新青,列车员常世涛看到了他沮丧的表情,这一遭遇为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曙光。
6968/6967公益“慢车”是吴以岭到伊春的唯一列车,已经运行了半个多世纪。沿途村庄的人们不得不依靠这辆火车去购物、拜访朋友和上学.久而久之,列车工人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老熟人。常世涛说,当他看到拾荒者的哭丧脸时,他很焦虑,特别是在得知许的困境后,他尽快向车队汇报了情况。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理念,车队动员员工积极帮助村民联系山区特产的买家,很快,主动上门采购的电话就到了许的家中。有很多顾客到许的家里购买山区特产,但他的供应量不够。
“只进山不是一个尺度可以挑的。种植真菌是一个投资少、效率高的好项目。技术掌握得好,特别是山里空气好,水土丰富,种的木耳肯定会供不应求。”常世涛给徐买了黑木耳栽培的书,鼓励他学习黑木耳栽培技术。今年,徐栽培的10000袋木耳生产干木耳500多公斤,销售20000多元。
许创业成功后,积极发动林场职工群众共同种植黑木耳。“依托铁路的便利,我们种植的木耳不仅供应周边市场,也成为来此观光的游客的必购之物。大量黑木耳也通过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地。”许表示,为了让自己的山货特产有更好的市场,列车还推出了“山货交易市场潮”,即在列车两端加信息栏,让乘客写出买卖信息。
为了丰富山区产品的销售渠道,常世涛车队还主动联系伊春、佳木斯当地的产品公司和旅游公司,建立了山区产品交流微信平台,并在信息栏上发布了平台的二维码。线下和线上两个信息链接,让木耳农的山区特产越卖越好。许梁文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能够过上好日子。首先要感谢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好政策,让小兴安岭的山绿了,唐王的水绿了。第二,感谢铁路运营的公益‘慢车’,把我们的山特产从绿水青山中拉出来,换来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