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贺岳阳楼
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彩湾镇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共产党员的精神血液。
纪念公园位于湘江战役焦山堡战场遗址。1934年底,为了保证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粉碎敌人在湘江以东包围红军的企图,湘江两岸数万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一次英勇战斗,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旦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红军战士以死为家,为死而活,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发扬。
突然中断
[红色足迹]
“那时候真的很危险。1中央红军冲过湘江四大渡口前,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这种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群勇往直前、献出生命的红军战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而不被打垮?凭什么?这取决于理想和信念的力量1
【湘江记忆】
在红军冲向湘江之前,敌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口袋”,企图消灭湘江以东的红军。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身实力数倍,装备实力悬殊的敌人。在飞机的反复轰炸和枪林弹雨中,红一、红三军团官兵高呼:“誓死保卫党中央,1”红军万岁,1保卫阵地,掩护军委纵队和兄弟部队冲过湘江。
“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能让敌人去新圩。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这是吴公师立下的军令状。新余战事受阻前,红五师收到的电报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三到四天。"
子弹不够,大刀近距离击毙;前面的人摔倒了,后面的人紧跟其后。战场硝烟弥漫,飞机扫射,炮弹轰炸,敌人猛烈的进攻被红五师击退。战斗第三天下午,红五师接到军团的电报:中央军委两个纵队突破湘江。
清点人数时,在战场上只流过血没有流过泪的李天佑双眼迷离,久久无语:全师只剩下一千多人和伤员,师参谋长胡铮、十四团团长黄绵长等指战员和战士英勇牺牲。
新圩的封锁战发生在枫树脚下,那时枫叶盛开。
【守护与传承】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胡亚新,是参加过湘江血战的红军战士。2019年9月纪念馆建成后,她申请了讲师。“说起红军的故事,我常常热泪盈眶,能看到很多游客眼里含着泪水。”胡亚新说。
泉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心副主任周说,纪念公园包括纪念馆和纪念林。自一年多前建成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360多万干部和人民接受了红色教育。今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就接待了3万多人。
相信杨
[红色足迹]
“英勇!陈树湘是典型的牺牲英雄之一。”在画《陈树湘》之前,总书记停下来凝视了很久。图中,陈树湘
“殿后部队阻挡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中央军的追击,面临弹药、粮食等各种困难,基本上意味着牺牲。”桂林市灌阳县党史专家文东白说。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战斗到饥寒交迫、四面楚歌的最后一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在绝望中前行重生?在采访中,这个问题多次向当地干部群众提出,他们的回答与——的信念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困难更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还有很多“芦山关”、“拉齐奥口”。我们必须继承革命先辈的遗产,以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努力在新的时代进行长征。
明基
[红色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始终关心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特别对烈士遗体的收集和保护以及纪念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公园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建成的。
【湘江记忆】
九海井,直径约2米,与地下河相连。在那个寒冷的冬日,红军百余名重伤者因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抛入九海经,全部壮烈牺牲。
2017年,灌阳县开始打捞九海井红军烈士遗体。经过一系列努力,收集了20多具烈士遗骸。
青山总在,忠魂总在。近年来,桂林市对湘江战役的纪念设施和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了纪念碑和纪念馆等。并集中放置了7465块被发掘和收集的82名红军烈士遗骨。
松柏青翠,花似锦。泉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公园,背山上散落着形状各异的巨石。每块石头上都刻有易于区分的数字。下面埋葬的是泉州烈士历史专家周雄。说:“这些英雄豪杰已经和周围的山石融为一体了。”
[新起点和新发展]
我们会永远记得,湘江会永远记得…
湘江战役期间,红军由长征时的八万六千人,下降到三万多人。之后,从崂山到
黎平,中央领导同志一路争论和思索军事指挥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逐渐统一了思想,为后来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迎来伟大转折。
湘水汤汤,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桂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6年前开通的灌凤高速公路带来更多游客,带动黑李、西瓜等水果热销。村党支部书记蒋军发带领村民开起餐馆民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阔。
——兴安县华江乡高寨村梁家寨位于老山界脚下,青山绿水间颇具民族特色的民居鳞次栉比,红色旅游引来各地游客。今年“五一”期间,脱贫户杨盛友家的农家乐开门迎客,曾在深圳务工的儿子杨金旺与父亲一起创业。
——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种植葡萄320余亩,如今扩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46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村民罗玲玲家种有12亩葡萄,年收入10万多元,“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当地干部群众接续奋斗。
(新华社南宁5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