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王丽丽京亚
八十六年前,在贵州遵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最关键的关头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战略,实现了从挫折中崛起的“大转折”。
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调研,指出“要利用好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使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雄关路真如铁”,历史尘埃中的红色痕迹诉说着“大转折”的惊心动魄;“现在从头跨过”,一次又一次在时代的答题卡上,凝聚着“转志”的期待。
伟大的转折点点亮真理
[红色历史,《转折之城》]
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里打了三个月,载入史册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赤水制造奇兵的传说在这里流传。毛泽东还写了一部传世之作《雄伟的道路真如铁,但现在他正从零开始迈步》。
遵义市老城区紫音路96号,是一栋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的转折点”。
【红色足迹遵义会议现场、遵义会议展览馆】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贵州,第一站是遵义。他参观了遵义会址和遵义会议展览馆。
在按照当年场景布置的会议室里,有一张当年参会人员的黑白照片。习近平总书记走近仔细观看:“遵义会议作为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的重要会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加强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战略,建设了强大而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启示。”
回忆起在遵义会议展览大厅向总书记解释的场景,评论员张中雨仍然非常激动:“总书记经常问,‘吴江渡口还是这样吗?’遵义有什么革命活动吗?' .”“总书记说我讲得很好。他说,‘我想好好告诉大家,告诉大家我们的聚会是怎么过来的。”张中雨说。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如今,遵义已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据统计,2015年以来,遵义接待了近2.4亿红色游客。人们在路上聆听党的历史,边走边感受红色文化,缅怀先辈的英雄事迹,重温燃烧的激情岁月。
遵义市成立了“红色志愿者倡导者”和“小红志愿者倡导者”团队,举办了“感动遵义会议纪念馆”等活动,不断讲述遵义的故事,将“红色种子”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在娄山关脚下,娄山关红军小学把传说中的“独腿将军”钟赤兵的故事写进了学校的红色课本,并搬到了德育展厅。“在娄山关红军会战遗址展览馆,我喜欢讲钟赤兵爷爷一条腿走长征的故事。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要学习他的毅力。”娄山关小学的学生兼小讲师马说。
红色的故事继承了原来的心
【红史《红军菩萨》】
“太阳出来暖,红军来无食;分钱分米,‘干民’有救命王。”红军在遵义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打开地主富人的粮仓,给穷人分发粮食。
在遵义,“红军菩萨”的故事流传至今。治愈人民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在寒冷的冬天温暖了穷人冰冷的额头,却被敌人残忍杀害。村民们含泪埋葬了他。多年来,仍有许多人前来祭奠
2015年6月,习近平参观了遵义花茅村。这个村子以前是个穷村子,本来叫“野毛田”。近年来,脱贫致富成绩显著,更名为“华茂”,意为百花齐放。
在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志强的家里,习近平走进房间,看着院子,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取决于村民是哭是笑。如果村民笑,这是好政策,必须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要改进调整。
回忆当时的情景,王志强还记得:“总书记来看我家,说房子盖得好。他问我生意好不好,让我带领村民发展。”
[目前解决千年贫困]
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工业发展有限,革命老区遵义长期以来被贫困所羁绊。十八大以来,贵州北部响起了扶贫攻坚的号角。2020年3月,遵义率先在贵州整体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1.38万人。据统计,近五年来,遵义GDP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和9.7%。
王志强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花茅村。今年春节以来,他的“红楼”农家乐一个下午接待了30桌客人。当他太忙的时候,他会雇佣村民来帮忙。“现在过得很好,大家每天都很开心。”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扩大和加强遵义都市区,形成核心增长极,努力建设红色遗产先导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美丽幸福的新遵义。”遵义市委书记魏说。
用“转折点”谱写发展新篇章
【红史渡乌江】
乌江,贵州人的“母亲河”,也是“英雄河”。悲惨的湘江战役后,红军进入贵州,来到乌江畔。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在贵州江姐河、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砍竹、扎竹筏、筑舟,突破乌江天险,挺进遵义城,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奠定了基础。
【红色足迹,乌江畔】
2021年2月,牛年春节将至,
,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乌蒙深处,乌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陷入了沉思:“从这里的悬崖峭壁,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1“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已经一百年了,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创造了多少奇迹,取得了多少丰功伟绩,不容易啊!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努力,继续前进。”总书记深情地说。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遵义市余庆县花山苗族乡回龙村与乌江相依相偎,站在村口的半山腰上,便可远眺蜿蜒的乌江水。偏远闭塞的回龙村过去是贫困村,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农民纷纷跑到省外打工谋生。“这几年,村民组都通了水泥路,回龙村大力发展白茶种植,家家有茶园,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花山乡纪委书记杨黔龙说。
乌江两岸独特的土壤环境和自然生态,造就了余庆茶“干净”的品质。目前,余庆已建成20多万亩高品质“干净茶”生产基地,茶叶远销海内外。2020年,全县茶叶产量6637吨,产值5.78亿元,惠及约四分之一人口。
走进位于新蒲新区“中国辣椒城”的遵义德庄食品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机械手装箱、码垛机器人引人注目,自动流水线上,各种辣椒制品一箱箱投放进库房。
“遵义是重庆德庄公司对外发展的第一个精深加工基地。”遵义德庄公司总经理岳钦松说,2020年8月公司正式投产,今年将实现产值2亿元,“我们有信心在遵义构建起农、产、销相互联通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遵义会议精神时刻引领并激励着我们,以饱满斗志和必胜决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魏树旺说。
(新华社贵阳5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