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仍处于“七起八落”的主汛期,防洪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今年以来,河南郑州“720”、湖北随州“812”两次暴雨接连发生,不仅严重破坏了疫情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面对频发、意想不到的“极端天气”,我们必须吸取血的教训,提高应对“极端”的能力,打好防灾“主动仗”。
提高“极端”意识。7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中》中强调:“应对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停学、停课、停业、歇业。”对此,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切实增强“极端”责任感,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带头指挥先行,做“第一责任人”;同时,各部门要切实吸取“逆风航行”的教训,脚踏实地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坚决实现“尽可能停、尽可能关”的目标,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升级到“极限”战备。根据国家应急管理的判断,今年汛期我国气候形势总体偏于平均,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明显,极端天气较多。对此,各部门要切实应对“极端”形势,积极做好“极端”战争准备。比如气象部门要发挥好“雷达”预警作用,持续加大雨情监测预报服务,做好“极端”工作站第一岗;地质部门要全面安排危险区域监测和风险预判,为群众安全转移做好“先手棋”;广大消防武警和公安要做好应对“极端”能力的常态化训练和演练,确保关键时刻能抽出来、战斗能打赢。
晋升要用“极致”来保证。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深刻警示我们,“极端天气”的极值不可估量,不容低估。面对极端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问题,各部门要做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以最大的实战能力做人民生活的“后盾”。比如民政部门要加大对粮食、饮用水等物资的调拨和保障,保障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交通运输部门要坚决采取停止交通、开放的措施,杜绝风险驾驶、冒险驾驶等问题。同时,要积极公布咨询情况,解决迟到或滞留旅客的返程和换车问题,并提供饮食服务。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把“极端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
俗话说有风雨是正常的,风雨兼程是一种状态。面对可怕的、不可逆转的“极端天气”,只有积极提高“极端”意识,增强“极端”能力,才能保持冷静,留在混乱中,聚在一起,渡过难关,打好防汛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