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党制作了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单和“看图识菌”小画册,并在自己的列车上向乘客讲解。
周雪党在站台上为老乡们提着菜篮子,让大家都能快速上车。
周学党向菇农介绍了有毒野生蘑菇的种类和鉴别方法。
农历六月,云南进入“下一场雨,一茬菌长”的季节。从昆明到郭虹的56525651次“慢车”上,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好吃又开心的人。
早上6点,天还没亮,昆明客运段下班列车长周学党就穿上制服,拖着货箱,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特价骑行。与此同时,吴阿姨和她的老朋友们踏上了从市区不同方向开往昆明站的第一班车。菜农菊姐还在村后的山林间穿梭,篮子里的“宝宝”越来越多。
几个小时后,他们将在同一列火车上为同一种“宝贝”——真菌相遇。
在云南,蘑菇被简单粗暴地分为蘑菇和人工蘑菇。那些外国人平时吃得津津有味,又细分为平菇、草菇、茶树菇、金针菇的“蘑菇”,被云南人统称为“人工菌”。每年的6月到9月,其他无法人工培育的美食随着雨水的到来悄然生长,吸引着人们翻山越岭,一路寻觅品尝。
第一个登上5652次列车的人是吴从方,一个捡蘑菇的旅行者。她和她的老朋友是退休多年的铁路工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在这条铁路线上很忙。退休后,聚会的主题总是离不开火车。这一天,每个人都装备齐全,手里拿着一个竹篮,篮子里有一个竹夹子。这是在竹林中和松针下寻找美食的好工具。“竹夹轻巧易撬;竹篮透气,细菌‘成排坐’,全是新鲜的。”吴从方解释道。虽然每次旅行都没有太多收获,但这些老朋友总是喜欢找一个“好吃”的目的地见面旅行。
紧随其后的是《谈蘑菇》的列车长周雪党,他的车厢虽然挤得满满当当,但没有对讲机、站车互动系统等出站、上车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雨衣、一次性口罩、小手电筒等。就像杂货店里的小管家。原来,周雪党是高铁列车的列车长。下班后的第二天,他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走在“慢车”上帮忙。在雨季,村民们经常开着头上顶着塑料袋的车。周雪党特意准备了许多雨衣,为村民提供贴心装备。
7点30分,5652次列车在细雨中驶离昆明站。周雪党和多次见面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把他们的“寻鲜”工具收拾得井井有条。伴随着窗外的细雨,周雪党精心备课的“蘑菇课堂”开始了。借助自制毒蘑菇教具、自编短剧和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采摘和食用蘑菇的安全知识以笑声和掌声深深地印在旅客的心中。
8点43分,列车到达小新街站。周雪党把乘客一个个送下车,详细说:“5651次列车回来我得查一下,超一流菌是不允许回昆明的!”严厉的“周老师”惹得大家点头大笑。
“捡蘑菇”的前脚刚走,“卖蘑菇”的后脚就来了。蘑菇农陈星聚背着一个竹篮,每只手都提着一个竹篮。他在人群前小跑。周雪党从5号车厢招呼大家上车,5号车厢专门设置了一个放置农副产品的区域。通道是其他车厢的两倍宽,方便菇农在这里装菇。
陈星聚是一名菜农,常年乘坐56525651次列车往返于肖鑫街和曲靖。他家有10英亩土地和几十棵果树。她总是在海滨卖水果和蔬菜
谈到蘑菇为什么是“采”,而不是“看”和“采”,周学当说,这种说法似乎已经在云南人的语言体系中烙印了几代人。蘑菇通常藏在落叶和灌木丛下,不容易被发现。“捡”字传达了——蘑菇不易采摘的深刻含义,彰显了大自然的馈赠。这样的礼物是一个机会,遇到它是一个惊喜。
采蘑菇的人早上上山收获新鲜的蘑菇,下山后立即出售。当地人称之为“蘑菇午餐”。所以像陈星聚这样的菇农,每天早上4点出发,8点左右下山,基本上都是满载而归。常见的有青霉菌、竹荪和牛肝菌。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甘巴菌、鸡白蚁、黑松露等。而且价格还涨了好几倍。真菌养殖户每天可以卖到200多元,周末可以卖到300到400元。
“这只是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给孩子足够的学费。“说起上高中的两个孩子,菊姐一脸开心,但一点也不耽误。她小心翼翼地把蘑菇从篮子里拿出来,掸掉蘑菇尾部的土,按照品种一个一个地分到不同的篮子里。周雪党给大家准备了水桶和清水,清洗干净后沥干,然后分层装进篮子里。
菌类是菇农沉甸甸的幸福,每个人早起贪吃从来都不会觉得辛苦。“但安全是让这种幸福长久存在的基础。”这是周雪党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周雪党的家乡在昆明市寻甸县公山镇。男性
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捡菌子卖钱补贴家用,熟知数百种菌子的特征。爷爷奶奶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让他更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为了让菌农们的幸福更有保障,他手工制作了毒蘑菇的模型,还买了烘焙材料烤了“红伞伞、白杆杆”的小饼干,邀请菜农们一起拍摄防野生菌中毒的小视频,让大家在寓教于乐中把野生菌食用安全知识熟记于心。 其实,周学党当班值乘的昆明至大理、丽江、临沧、蒙自、河口等方向的动车,沿途都是盛产野生菌的好地方。特别是这段时间,总有大批的旅客坐着动车去吃菌子。他就利用休班时间制作了防野生菌中毒的宣传单、“看图识菌”小画册等,在车内开办“金花小课堂”,教旅客们认识各种各样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菌类,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提醒大家在享受舌尖美味的同时也时刻警惕风险。 5652次列车途经的福照铺、吴官田、马龙等站,也有众多的菌农和菜农,大家都要前往曲靖站旁的商业街菜市场。老乡们一根扁担挑两个菜筐,一筐菜大概有20多公斤。每次停车到站,周学党都会招呼老乡们安全有序上车。“班组职工大部分都是老师傅了,这些体力活我来就行!”他先把扁担前的菜筐抬上车,再扶住老乡踩稳车梯,最后托住扁担后头的菜筐。上车后,他再把老乡们的菜筐顺着过道全部码放整齐,留出方便大家进出的通道。天气炎热时,他会拿着喷壶,从头到尾走一圈,为蔬果洒水保鲜。 车厢里,周学党招呼着大家抓紧时间吃饭,又把雨衣、小手电、一次性口罩拿出来分发。上了年纪的菜农们对手机支付不熟悉,他便帮大家把微信收款二维码设置成手机封面;进出站要出示健康码,他便定期给大家更新存储为图片。张大伯说他的手机老提示内存不够,马奶奶说她的手机又不响铃了……大家亲切地叫着“学党又来咯”,周学党瞬间被人群包围起来。 忙完一阵,列车也快到曲靖站了,周学党招呼着大家收拾东西准备下车。住在吴官田的杨婆婆拉住了周学党,从背篓里掏出一小盘杨梅,说这是家里果树的最后一茬儿,一定要带给他尝尝。周学党尝了一颗,酸得眼睛鼻子挤到了一起,还是笑眯眯地说“甜得很”,他乐呵呵地收下了这份礼物。给杨婆婆扶背篓上肩的时候,他悄悄在篮子里塞了10块钱。 10时40分,5652次列车抵达曲靖站,车门一开,菜农菌农们快步奔向出站口,定要在菜市抢占一个好位置。13时52分,5651次列车经停曲靖站,大家篮子空空,笑意盈盈,踏上了回家的路。陈兴菊也一样,空空的背篓里放了只菜市上买的烤鸡,她说“孩子爱吃”。 傍晚时分,5651次列车把“卖菌子”的老乡们送到站,又接上“捡菌子”的旅客回到昆明。“讲菌子”的列车长也要踏上回家的路途,和爷爷奶奶一起尝尝这个季节独有的鲜味。 本文图片由李苑、冯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