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义乌铁路口岸热潮涌动,车流不息。在这个充满商机的城市,“买世界卖世界”的交易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全国县级市中欧班列数量最多的城市,截至9月30日,义乌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124列,出货量位居长三角城市首位,返程列车占比提升至25%。中铁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构建内外沟通的国际物流通道,将义乌这个“世界超市”及其辐射的长三角地区与欧洲连接起来,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展示义乌的独特元素。
《来来往往》辐射49个国家。
意大利的皮具,法国的红酒,捷克的水晶……在义乌中国进口小商品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从义乌到中欧班列的路线沿线国家的商品种类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买家和客户。作为国际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10万种小商品从这里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至中欧班列的开行,无疑为当地外贸出口企业提供了除海运、空运之外的又一安全、高效、经济的运输选择。从最初的一条运营线到现在的16条运营线,义乌到中欧的列车已经遍布49个国家。
长期以来,进出口不平衡一直是中欧列车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国内较早的返程货运列车,义乌的返程货运列车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已开行返程货运列车209列。返程列车上的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快速消费品到太阳能膜、洗衣机配件、成套橱柜等工业产品,商品的价值越来越高。依托义乌市场独特的国内销售网络,返程列车中的欧洲产品可以销往中国其他沿海地区。
义乌的产品和服务,发源于义乌,止于中欧列车,与客户和市场需求息息相关,不断创新发展。跨境电商专列、国际防疫物资专列、玩具专列、茶叶专列相继上线,充分满足了不同出口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高性价比”彰显品牌竞争力。
2020年5月,根据交付日期,东方日升(义乌)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批光伏板需要在7月底前交付荷兰并交付客户。但当时疫情在欧洲蔓延,飞往欧洲的航班数量锐减,海上运输能力也处于停摆阶段。“如果货物不能及时发货,会对客户和公司造成影响。”公司负责人回忆道。当他们一筹莫展时,铁路部门积极向企业介绍中欧列车。最终,在铁路的全力协助下,光伏板成功“坐上”中欧列车,于7月29日抵达荷兰,并按时交付给客户。
同样受疫情影响的还有浙江新视路海关代理有限公司.“受疫情影响,欧洲国内航空运输能力减弱,运输成本上升,海运集装箱空间小,且时效性难以保证。从义乌出发到中欧班列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运输通道。”公司的工作人员高兴地说。今年,他们申请义乌到中欧班列通关的业务量比去年增长了30%。
从义乌到中欧,不仅突破了疫情的屏障,还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现在义乌到中欧的集装箱货物组装时间比运营初期减少了3到4天,运输周期只有海运的1/4,而整个物流成本只有航空的1/5。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义乌至中欧列车的品牌竞争力,促进了列车的“井喷式”增长。
“塔平
上海局集团公司与义乌铁路港及相关运营商形成了紧密的服务链条,建立了“三合一”协同办公机制,省略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路企路地结合,推进关口前移,提供高效服务,持续提升出口货物运输效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客户只需在口岸“本地转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而“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货物的通关量。
义乌至中欧列车时效性保障的背后,是日常铁路运输组织的加强。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前规划开通班次,落实综合运输指挥协调机制,及时准备充足车源,提前送达货场,并按照开通点倒排时间表提供24小时全天候装卸服务,全力保障中欧班列安全正点交付。“现在我们每天要吊装100多个标箱,有时甚至超过300个标箱。每次坐龙门吊看中欧之旅,都觉得很舒服。”从义乌出发,到中欧结束的龙门吊司机乔焕静说。
加大硬件投入,扩大运输能力。上海局集团公司在义乌西货场扩建改造2条集装箱线路、3条货运线路,2小时内完成中欧班列整列卸车作业,较前一班时间缩短近一半,日最大装卸作业量由500车增加至650车。他们新建了6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5000平方米的重型集装箱堆场,有效解决了集装箱货车停放难、来箱存放难的问题。此外,他们还邀请了同济大学的专业研究团队对场地内的环路进行功能优化,让车辆的运行路径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