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铁道资讯

卫星村阔步迈向振兴路

作者: 2021-10-09 浏览:

10月1日,在绥化市绥棱县尼尔河乡魏星村尼尔吉根河西岸,黄墙红顶的村委会外,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排队与国旗合影,庆祝幸福新起点。

稻田里,籽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特色种植园里,大量中草药和有机谷物等待收割;屋前屋后,红果满枝;在村里的小溪里,大白鹅快乐地成群游动。

农村秋收的画面多好啊!

曾经,它是一个著名的省级贫困村。如今,魏星村的村民已经尝到了小康的滋味。随着“铁”力的不断提升,卫星村正大步走向乡村振兴之路。

巩固脱贫成果,激发振兴动力。

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按照中铁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部署要求,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路径。

绥棱县是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三、六、九、十一军的秘密联络站,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站在新起点,按照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党建引领振兴的思路,村里的铁路驻村工作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努力开创新局。驻村第一书记王玉国组织魏星村党支部和党员学习红色历史,参观绥棱县上集镇田放抗日斗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召开“学党史、抒爱心、讲乡村”主题座谈会,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尝到扶贫支柱产业——肉鹅养殖甜头的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为了保证鹅雏的成活率,4月底,驻村队和村干部到孵化场对雏鹅的选蛋、育雏、防疫等进行监测,将健壮的鹅雏送到村民家中,鹅雏成活率超过99%。

驻村工作队把肉鹅养殖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力量,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带领靠养鹅致富的村民冀文化,成立了鸿基肉鹅养殖合作社,为没有劳动能力外出打工的贫困户饲养了2000多只肉鹅。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将肉鹅免费发放到户,利用尼尔基根河进行放牧养殖,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提高了肉质。

以鹅养殖合作社为后盾,不仅增加了有劳动能力的户外劳动者脱贫收入,还创造了4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3000元。“不出村也能赚钱,比我出去打工的时候开心多了。”嵇文化理论。

“鹅是代表铁路回收的,不卖。我想打入市场。”冀文化不满足于养肉鹅。他用合作社自己买了17000只肉鹅,其中7000只已经放出来,占了6万多元。

“这些年,铁路送来的肉鹅帮助我们摆脱了贫困。现在我们称之为‘振兴鹅’。”66岁的连选择自己养鹅。“我一边放鹅一边采蘑菇,锻炼身体。铁路里的鹅一天比一天胖,一天比一天好,就像我们的小日子一样。”连俊说。

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将增加振兴的活力。

9月3日,驻场团队收到好消息:“铁源谷道”牌粘豆包通过黑龙江省食品安全企业standa备案和质量检验

驻村工作队邀请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农业专家对13个村(组)土壤进行分析,按照有机种植标准,以“免费提供种子、组织农户种植专家指导抗灾补贴”的方式,引导近20名村民在庭院种植糯米、紫芸豆、黑芸豆、小米,满足前期规划中3万公斤粘豆包原料需求。

他们选择了休闲。

置的卫星村老村委会废旧房舍作为厂房,设计粘豆包加工厂,由哈尔滨房产建筑段技术人员帮忙设计平面图、制定概预算。眼看着投资30多万元的厂房初具规模,醒面间、包制间、蒸煮间、包装间、速冻库、冷藏库从无到有,王玉国说:“10月底,粘豆包就能投产,能创造10多个就业岗位,预计粘豆包加工产业链今年即可实现综合收益30多万元。”   得知粘豆包要注册品牌,村民们表示,从铁路工作队驻村第一天起,卫星村就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粘豆包的品牌就叫“铁缘”。   卫星村旁有一条泥尔基根河,水稻是村民的主要种植物。因此地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稻米质量非常好。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提出了“统一稻米品种、统一种植模式、实行有机种植、打造特色稻米品牌”的乡村振兴思路。驻村工作队从程控催芽、有机种植、品牌营销入手,打造卫星村稻米的全产业链。   春季,工作队组织卫星村汇鑫源水稻种植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泥尔河香”富硒稻米品牌,带领村民种植龙稻201号品种27垧、庆元2号品种25垧。   为从源头保证稻米质量,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投资150万元建设的水稻催芽工厂于今春投用,共计催芽10万斤,卫星村107户、邻村48户水稻种植户因此受益,卫星村15户脱贫户等还享受了免费催芽1.86万斤的发展福利。催芽工厂就近创造务工岗位6个,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   目前,工作队已与“小康龙江”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待秋收后组织营销。   美丽乡村建设,汇聚振兴合力   傍晚,太阳能路灯亮起,硬化的笔直村路上一眼便可望到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坐在休闲凳上聊着家常。微风吹过,村路两侧的花花草草随风摇曳。“没有驻村工作队,哪有如今这么好的环境。”一名村民由衷感慨。   工作队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斗目标,探索建设美丽乡村路径。他们制定了讲文明、讲诚信、讲卫生、讲孝道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安设宣传栏、设置政策宣传员。同时,他们还组建了11支秧歌队,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尚。靠工作队帮忙贷款养牛致富的73岁村民李玉海是其中一支秧歌队的队长,别看他年纪大,扭起大秧歌来比年轻人还有劲儿。老李说:“党的好政策帮我发了家,大秧歌扭出小康情。”   美丽乡村从美化庭院开始。卫星村有几处低洼庭院,常年撂荒。工作队因地制宜,组织9户脱贫户试验种植18亩抗涝中草药地肤子,还与中药材经销公司签订了《保价回收协议》。以往,村里的水稻育苗大棚用一季闲三季,工作队就免费提供种子,动员农户种植芹菜、油豆角和小辣椒等反季节蔬菜创收。眼下,1.6万株芹菜、2800株油豆角、3000株辣椒长势喜人,国庆黄金周时,芹菜、油豆角已成熟并投入市场。   放眼望去,原本荒凉的庭院如今长满了红色的地肤子、绿油油的蔬菜,煞是养眼。   工作队把村容村貌作为打造重点,拓宽700米原有援建道路、打通200米断头路,方便农用车进出;修整、美化2019年以来村路两侧种植的云杉、小黑杨、榆树球等,又增种上800延长米的玉簪草,美化环境。   今年七一前夕,工作队雇来钩机,彻底疏通排水沟5500多延长米、灌溉沟渠1500多延长米。借卫星村与绥化工务段“联学联建”的机会,村民和铁路的党员成立突击队,运杂土、维护路肩。   美丽乡村需村民共同打造。工作队与村“两委”决议,通过设置环境保洁员、政策宣传员等32个公益岗,调动村民积极性为乡村“美颜”。   76岁的老党员孙文是环境保洁公益岗成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活,农用车一过,立即清理路上泥土。“绿化带的杂草从未超过20厘米。”他说,“村里环境干干净净,走在村里心里敞亮。”   如今,驻村工作队已初步制订出乡村振兴示范屯打造规划,将打造“产业兴旺示范屯”“生活宜居示范屯”“乡风文明示范屯”“治理有效示范屯”,并有序推进落实。
THE END

相关资讯

拉林铁路货运忙
铁龙穿荒漠 沙海变通途
聚焦“四保”目标任务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沪昆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