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用4万多只驼峰骆驼向西藏运送物资,平均行程1公里,需要12艘“沙漠船”。如今,一条钢铁“天路”绵延千里,火车一天就到了,给雪域高原带来福祉。广阔的雪域和巍峨的昆仑见证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孕育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2020年11月,Xi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通大理铁路建设者要弘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有了昆仑山,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的美国旅行家保罗泰勒在他的著作《游历中国》中写道。历史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论断。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始大规模勘察。然而,直到1984年,西阁段经过缓慢施工、停工重建后才建成通车。受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因素,杰拉段的建设只能停止。“在昆仑山,气息奄奄;过了五道梁,就很难见到爸爸妈妈了;我去了风火山,进入了鬼门关。”当地民歌讲述了青藏铁路沿线险恶的生存环境。
一组数字,记录着惨烈与残酷,诠释着什么是“生命禁区”:1953年青藏公路修建时,平均每1公里就有一人死亡;1985年道路重建时,一个工程部仅在三个月内就使用了13万片止痛药。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超过960公里,极端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2001年6月29日,经过几轮论证,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10万人的筑路大军,满怀建功立业之志,迅速集结,高举“筑民族之脉,筑金桥,扬国威,促团结”的旗帜,坚定地向“生命禁区”进军。
青藏铁路建设难度有多大?在4000多米的高空铺设货架,工人们穿上两层毛衣和裤子,然后穿上带有羊毛的皮大衣和裤子。机器在工地修的时候,换个人要四五分钟。如果拆不下两颗螺丝,人就会冻僵,不能动弹。氧气瓶与钢轨、道钉、枕木一起,成为施工现场最常见的物件。工人经常携带5公斤的氧气瓶进行施工。如果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会吸几口氧气,等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隧道现场,工人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光了大约12万瓶氧气。“吃苦不怕苦,暴风雨强,意志更强,缺氧不缺精神,而追求更高的海拔更高。1铁路建设者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通过严寒、暴风雪和缺氧,面临着生命的极限。天气忽冷忽热,一排排铁轨延伸到雪域高原深处。2006年7月2日0时31分,在拉萨火车站,从格尔木开往西藏的“青一号”首列车缓缓驶进站台。中国向世界宣布:铁路修到拉萨0后,需要稍微动一下就能找到氧气瓶的铁路轨道谁来铺设?这条铁路是中国‘大胆’精神的最好例证。”英国《卫报》写道。
古老的高原,璀璨的星空,再次见证了铁路建设者的进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他们将继续书写新传奇,向青藏铁路建设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