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上,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崔梅告诉记者,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将会同交通供需双方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能,以“四个延续”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大河日报)
以交通强国内陆多式联运为重点,着力推进“循环铁”和“铁水联运”。自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来,全国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大幅增长,港口、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和集疏运量实现大幅增长,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三年来,铁路货运量增长近10亿吨,从2017年的36.89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45.52亿吨,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也从7.8%增长到9.6%。旋转铁在中长途运输中有较大优势。铁路运输的运营效率和规模远远优于公路运输。加大转铁铁水联运投资,可以缓解道路货物运输压力,减少大件货物对道路的损耗,进一步打开道路从事短途运输和人员流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运输能力方面,特别是对于煤炭、金属矿产和社会需求量巨大的大宗货物,铁路大型化、集装箱化的装载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铁路运输不仅环保,而且更经济。电动铁路完全可以实现零污染。将大宗货物和矿产资源运输转移到铁路货运和水运,协调铁路与公路、铁路与水路客货运输的运行,进一步缓解我国运输方式的结构性失衡和不合理缺陷,只有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在我国运输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改善多式联运的不足,才能实现我国运输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继续加快铁路线路建设,促进铁路客货双向发展。2017年以来,河南省组织实施了三批36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省财政每年拨付1亿元,企业进入“653”工程(总里程约500公里、总投资约300亿元的铁路专用线项目64个),有序推进铁路专用线项目64个,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增铁路专用线15条以上;作为现代物流产业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示范点,增加铁路建设规模可以进一步缓解道路货物运输压力,完善铁路货物运输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投资,使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开展。以良好的形式,力争到2025年,煤炭、钢铁、矿石等大宗货物清洁运输率达到75%以上。在客运方面,郑州已经从“中国铁路之心”上升为“高铁之心”。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的城市,开通运营了郑西、景光、徐征、郑渝、付正、上合杭、郑泰等高铁。当“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后,将把郑州推向中国第一高铁枢纽的重要位置,形成全省省辖市。目前,河南省有大量重大铁路项目,如京港台高铁阜阳至黄冈段、湘豫高铁焦作段途经洛阳至平顶山段等。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