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铁道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xi总书记在陕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总要求,坚决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以学校“双高”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就业指导服务,不断强化“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指导系统化、就业服务亲密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参与全民化”五化体系,努力实现毕业生质量更高。截至目前,2022届毕业生签约率已达到70%以上。根据Michaels和Focus职教发布的统计分析报告,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在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中排名第一。
(一)坚持就业导向,提高政治地位,优化顶层设计。
1.深入实施就业“一号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将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将定期听取就业情况汇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构建了党政领导主抓、就业指导中心统筹、二级学院全员参与的二级就业机制。全力稳定毕业生就业基本形势,着力打造高质量就业民生工程。
2.完善制度,确保“四个到位”。认真执行教育部相关规定,确保学生就业“有机构、有人员、有资金、有场地”,每年支持学生就业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及时督促二级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导。
一是根据铁路行业背景和工程专业特点,通过班会、主题团日等方式,把学生就业观、人才发展观教育放在首位,注重价值引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积极邀请职业规划专家、技能大师、人力资源总监、优秀毕业生等。省内外举办百余场年度报告和讲座,强化光荣劳动、伟大创造和宝贵技能的理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和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建功立业。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是坚持内外兼修,广泛扩大就业。2021年,校领导克服疫情,率队走访调研铁路企业200余家,积极邀请300余家企业来校洽谈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进一步拓宽就业市场,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逐步形成以各大工程局、各大铁路局、地铁公司为主的就业市场大格局。
二是紧紧依托陕西铁建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针对铁路、城轨、公路、建筑四大产业,充分发挥铁路背景优势,组建陕西铁建职教集团,由中铁、中铁建工、铁路局下属308家合作企业实体运营,以“校对接集团公司、二级学院对接支行(站段)、教研室对接项目部(车间)、教师对接技师”四级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规范运行。真正把职能部门联合起来,把教育职能连接起来,把政府、银行、企业、学校联系起来,形成校企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全面实现云端持续招聘、云端不停服、云端不停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积极探索“空中双选”“云呈现”“线上招聘”等多种线上招聘平台。实施国家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校园招聘行动计划,2022年春季举办毕业生空中双选会,采用网上投递简历、网上视频面试、双方电话沟通、发送面试链接、教师面试选拔等方式,完成用人单位招聘全流程。
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持续精准地向毕业生推送招聘信息。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精准推送政策、岗位、指导信息,全年推送就业咨询信息356条,有效实现毕业生就业“不掉线”“不停歇”,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4.做好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实施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建设。结合新形势下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完善教学资源,重新修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材,完善1720余个在线课件、习题库、视频等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大数据教学组织,帮助学生积极求知、树立正确就业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继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月活动。就业指导中心校领导、主任定期为专兼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举办30余期研修班,研判分析就业形势,提升工作能力,为中广国铁集团有限公司二级学院毕业生、“2 1”学生提供16期就业动员和专项指导服务.通过讲座、报告、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安排就业指导中心相关人员深入二级学院开展模拟申请辅导等。依托教育部24365“网上就业指导和网上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指导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做好就业管理服务,促进就业再上新台阶。
1.对雇主的热情服务和详细的点对点服务流程。
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中要提供热情的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和学生的各种需求,让企业来了,回报满意;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用人单位,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确保
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整体满意度再创新高。2.狠抓就业质量,加强就业信息反馈
加大学生就业质量跟踪力度,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和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多方面的意见,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状况和特点,深入分析研究学校各专业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创业数量和类型等状况,让就业信息有效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