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彬、杨琴)2月19日20时40分,祁连山下的西宁电务段高铁信号车间门源信号工区灯火通明,工长石建军正在安排“天窗”维修:“天窗”时间是19日22时至20日2时,检修西咽喉道岔和融雪设备。李华宁负责室内防护,林兵负责室外防护。注意操作安全,目前不要留下工具。”
检查工具,排队拍照,确认人员数量和工作门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后,22: 00整,随着“天窗”一声令下,职工们一字排开跨过工作门,迎着刺骨的寒风,快步走向西咽喉。
到达2号道岔,工人王永利熟练地打开转辙机盖,擦拭触头,测试电流,检查间隙。“道岔就像火车的方向盘。一毫米表示间隙偏差,可能导致道岔无法正常转辙。”王永利告诉同组的一名年轻工人李震(音),投票率显示差距略有偏差。
调整道岔间隙,来回转动,再次确认。几分钟后,2号道岔的间隙调整到标准范围。测试合格后,王永利和李震收拾工具,前往下一组道岔。
在4号道岔,工人李勇打开电缆箱,小心翼翼地将密密麻麻的电缆配线分开,借着微弱的大灯光线,逐一检查电缆端子是否松动、外皮是否破损。随后,他拿出一把小刷子,用黑色胶带缠在根部,小心翼翼地清理盒子里的灰尘。
午夜时分,零星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寒风在空荡的车站呼啸。在6号道岔区,和信号员莫正在检查道岔融雪设备。下雪时,开关加热棒会发出“刺扎”的声音。为了确认加热片是否完好,石建军俯下身子,通过手套触摸来感受加热片的温度。
第二天1点45分,“天窗”行动提前结束,大家开始集合清查工具。“五把150毫米活扳手,三把30毫米棘轮扳手,一台录音机和录像机,五部对讲机……”李震大声读出了计数数字。1点55分,员工再次排队,走出工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