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韩云于宗
3月1日凌晨2点,祖国北疆的旷野静悄悄,寒风凛冽。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宁工务段卓资东线车间质检工区9名90后女子质检组成员弯腰核实数据,蹲下查看零件状况,一丝不苟地在大灯下检查线路。
该工区9名“95后”女子质检队员主要负责京包线120.48公里正线和11台道岔设备的检查。由于客运线路的运营特点,他们不得不在夜间对线路进行质量检查。他们除了要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还要忍受冷清街道带来的孤独,克服黑暗寒风带来的恐惧。仅靠能见度不足5米的大灯检查线路结构性病害,对他们的视力、精力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错过检查和修复,后果不堪设想。久而久之,都是胆大心细,练就了敏锐的眼光。
60 cm是两个枕木之间的距离,也是每一步的长度。他们要踩着枕木徒步巡查至少8公里的路线,同时还要从10万个扣件中找出隐患。经过多年的行走,他们已经牢记枕木间距,每一步的距离正好是60厘米,所以能准确快速的踩在枕木上,准确的找出发病部位。
随着草原的快速发展,对线路维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2021年4月,工区成立了数据分析室,质检组成员发起了对科学维修的冲击。短短一个月,他们就为管内20多万名枕木逐一制作了“身份证”。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相当于普通质检工区三个月的工作量。为了让线路设备的维护更有据可查,他们齐心协力,在完成日常质量检查的同时,加班翻书、查论文、自学办公软件编程等专业知识,整理数据上千条。
据悉,分析室成立以来,基于20多万张卧铺“身份证”,他们针对251种疾病制定了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工区可以直接按照改造方案进行作业,使维修作业有效率达到100%,优良率从73%提高到92%,既让乘客上了安全车,又上了舒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