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铁道资讯

追梦重载勇攀登

作者: 2022-05-09 浏览:

祎凡沈娟燕李鸿

2021年,大秦铁路以4.2亿吨的年运量继续保持世界单条铁路年运量第一。这个记录凝聚了许多铁路科研人员潜心实践、努力工作的智慧和汗水。中铁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高级工程师于永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肩膀上,他全身心地投入。

2019年初,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始组织开展新一代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这个重担落在了于永生团队的肩上。

重型技术开发需要投入大,周期长,需要一定的技术沉淀和技术储备。于永生带领团队按照“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完成了自主同步控制系统技术方案论证评估、样机研制、机车改装、试验方案评估等工作。2019年9月,于永生和他的团队开始按照技术测试大纲,对19个大项、37个小项、200多个环节逐一进行测试。

测试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这个点所在的系统乃至更大系统的重新调整甚至推倒重来。与此同时,在一次系统“背靠背”测试中,出现了从机车和主机车不能同步的情况。

同步是组合列车安全运行的基础!于永生团队首先把目光放在了主控机车上,逐一梳理了10多个判断条件和执行条件,仍然没能找到“症结”。之后,他们改变了思路,在控制机车上反复逐一检查。最终,他们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微小异常反应中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主机车和从机车的同步。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很轻松,但于永生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几个月的实验中,他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是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在瓦田线万吨组合列车和北通普线2.1万吨组合列车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20年4月11日,采用国产无线同步控制系统的2.1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在大秦铁路成功试运行,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项目阶段目标,实现了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控制技术自主创新的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组合列车控制技术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运输,他主动了。

大秦铁路60%为山区坡道,线路环境复杂。驾驶两万吨重载列车对司机的要求很高。

003010是重载司机安全稳定操作的操作指导书。为了快速培养更多高素质重载司机,2017年,于永生受命开展重载列车操纵评价技术研究。

为了将重载列车运行的个性化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作业指导书,于永生增开了几个班次,按照启动、调速、越相、停车、电空循环制动等操作,将景胜棋等优秀重载司机在精准操作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归类。

他将约束性条款分解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值化评价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指标参数,以保证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过程不会对其他机车系统造成干扰,于永生深入研究了机车数据总线的通信技术,并根据采集数据的类型制定了数据采集方案。在机车操纵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地面分析软件开发中,他在操纵评估、统计分析、误差数据识别、滤波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反复尝试。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更适合现场应用。

从事多年应用技术研究的于永生认为,铁路科研人员的价值必须以现场需求为导向。2021年1月,一辆重载列车通过瓦线长隧道时出现“列车管压力异常波动”现象。为了迅速解决这一危及行车安全的问题,于永生一头扎进瓦大线进行调查,详细记录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对可能导致异常的三个因素逐一分析排查,最终找到了“列车管压力异常波动”现象的根本原因——3354隧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多年来,于永生主持或参与了20多项与铁路运输现场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作,他释放能量。

“重载运输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没有一个人甚至一个单位能够独立承担任何任务。”于永生正在研究的“重载机车车辆可控尾车装置匹配研究”是致力于设备合理匹配和系统整体性能最优的课题。他说,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协调多家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共同寻找“最优解”。

机车、机车车辆和可控列尾既是三个独立的设备,各有自己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标准,又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于永生说,“每个独立设备的单独优化不能实现系统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角度提高三个装置的适应性,调整三个独立装置的技术标准和参数。但要调整哪些设备,调整到什么程度,这个设备的技术和成本是否支持,需要在太原局集团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需求驱动的合作平台上不断协调。”

于永生介绍,这个平台旨在解决制约重载铁路发展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聚集了强大的人才和研发力量。d优势通过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

作为项目的牵头人,在于永生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要求和目标后,中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CRRC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眉山CRRC制动技术有限公司、诺尔公司等参与研究合作单位将共同跟进,不断优化设计标准、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使项目向整体最优目标逼近。

“协同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于永生说,他牵头或参与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升级深化研究”等4个重大项目,太原局集团公司“基于MPC的重载组合列车差异化控制技术研究”等8个专项,都得益于这种聚合的能量。他说:“基于

铁路科技创新这个广阔舞台,我将不断为中国铁路重载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1

于永生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奖等荣誉。

采访手记

拼搏从不言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于永生的梦想就是将自身所学更好地运用服务于铁路高质量发展,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当好先行。

当被问到从事铁路科研工作的感触时,他只字不提夜以继日的拼搏多么辛苦,而是笑着说:“我赶上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为大秦重载运输尽绵薄之力,是我莫大的荣幸。”

一项项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背后,是于永生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坚的汗水与智慧。他执着于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与应用,全身心扎在大秦铁路上,同时也把科研的种子播撒在铁道线上,让科技报国的理想在守护重载铁路安全的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THE END

相关资讯

拉林铁路货运忙
铁龙穿荒漠 沙海变通途
聚焦“四保”目标任务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沪昆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