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乘客张先生找到警察,说他后座的乘客一直在踢他的椅子,好像喝了很多酒,在和怀孕的妻子协商无果后选择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发现刘确实喝了酒,处于醉酒状态。经过民警的批评教育,刘保证不再踢他的椅子。为了安全起见,警察给张先生和他的妻子换了座位。
“知己知彼,百口莫辩”,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正在流传,追根溯源更是不得而知。喝酒是一种精神的放松,心情的宣泄,情绪的表达,也是一种交友的方式。同学聚会,宾客宴请,婚丧嫁娶,酒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中国人好客的美德。但随着“情深,情浅,一舔”等顺口溜的出现,形容大部分人每次喝酒都要喝,每次喝酒都要醉成了潜台词。但乘客因饮酒过量闹事、触碰安全规定、危害社会安全等事件,这些年来屡见不鲜。
醉酒是社会的一大“毒瘤”。为什么屡禁不止?在我看来,这与惩罚机制密切相关。首先,铁路部门没有出台相关规定禁止醉酒乘客乘车,导致部分乘客喝酒有恃无恐,毫无顾忌;其次,对醉酒乘客的处罚太轻。很多时候,只是对醉酒的乘客进行批评教育。这种形式上的惩罚,显然缺乏应有的威慑力。
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酒能壮胆”,无论有座还是无座,都隐藏着人身危险和违法风险。在火车上醉酒,恶意干扰列车正常运行的行为,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任何危害铁路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受到严惩,以儆效尤,这是对人民人身安全和国家公共财产负责。铁路安全不是小事。不管什么原因,公共安全重于泰山。只有不断提高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自身做起,配合铁路部门的相关措施,才能让我们的出行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