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中国铁道学会组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行业技术主管部门组成的评选专家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30个单位和部门推荐的33名科技工作者中择优遴选,评选出2022年度10名“最美铁路科技工作者”,并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在此,向2022年度“最美铁路科技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广通至大理铁路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职责,使命必须达成。今天,面对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的利器,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民的幸福和安康、企业的稳定和深远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以“最美铁路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广通至大理铁路科技工作者,立足世界铁路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国家和铁路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投身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铁路安全,把握大势,抓住机遇,正视问题,迎难而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解决方案。为解决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领域的一系列科研难题提交了满意的答卷。解决了三维空间信息技术的国际难题,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填补了我国三维数字地球和测绘学科的多项技术空白;瞄准“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铁路智能视频安全监控、铁路安全运营监管等技术领域做出系统性、开创性成果;参与国家" 863 "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d计划,推动盾构机这一“国家重量级”技术领先世界;研制国内首套高原航空综合遥感调查设备,构建铁路地质灾害多源遥感综合调查评估技术体系,服务于川藏铁路、中泰铁路等国内外重大铁路工程建设;在高速、高原、重载铁路技术升级、12306客票系统建设、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牺牲,我敢教日月换新天。“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不怕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没有牺牲、奉献、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有辉煌的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通宵达旦地完成研究任务;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国内高薪的工作机会,扎根铁路科研;在人迹罕至和蚊虫叮咬的山谷中进行徒步调查和科学实验;在缺氧严重、环境恶劣的高原工作环境中,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为了确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有一个安全、健康、舒适和温馨的比赛环境,我们和家人一起观察了几个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做惊天动地的事,做默默无闻的人”的崇高境界,“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在我”的执着追求,“海阔天空,山高我攀”的高峰。我将攻关“上下”的创新,我有“走向广阔,尽我所能”的拙见。具有奉献精神,勇于争先,th
通万华李丹山路,小凤凰比老凤凰更清晰。今年评选出的10位“最美铁路科技工作者”均为中共党员,平均年龄41.1岁,90%在45岁以下,充分体现了青年铁路科技工作者弘扬伟大的党建精神,鲜艳的党旗在铁路科技科研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展示了中国铁路领先世界的深厚技术积累和人才基础。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拥有“最具创新热情和动力”的年轻铁路科技工作者正行进在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最前沿。科技创新在于接力。祖国的未来在科技,科技的未来在青年。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铁路科技工作者身先士卒,肩负重任,用他们奋斗的画笔描绘出“大我、无我、无私”的绚丽青春,用青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书写出交通强国铁路为先的时代篇章。“用青春向你走来/穿越星辰大海/用纯真的心去激情/用青春写出精彩的作品/永不流浪”是当代铁路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也是承担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技创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知识和真理,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祖国的土地上写论文”铁路科技创新需要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三级跳”,突破从技术到应用的“惊险一跃”。科技创新需要“站在天之巅”。要用先进的原始领先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站在天之巅”,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拉动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服务民生的现实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最美铁路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大力弘扬关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坚守学术道德和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我国铁路市场需求优势、集成创新优势和组织平台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深入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争做交通强国铁路的排头兵和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