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铁道资讯

跨越巴山蜀水 造福西南人民

作者: 2022-07-06 浏览:

1952年7月1日,党的生日,新中国第一条公路——成渝铁路正式通车。这一天被固定在了中国铁路发展史上。

重庆和成都同时举行了史无前例的开幕式,现场充满了激动和欢呼。两辆红衣列车分别离开成都和重庆,相向而行,笛声悠扬,沸腾了巴蜀大地。

505公里,这是成渝铁路的长度。西起成都,东至重庆,这条横跨巴山蜀水的钢铁大动脉,串起了62个车站,将相距甚远的地理单元紧紧连接在一起。历经70年风雨,它像一座丰碑屹立在祖国西南,燃烧着时代,抚平着发展脉络,烙下了城市记忆。

踏山河,铺传奇路。

蜀国之路艰难,在“危在旦夕”的哀叹中也不难体味一二。

有古老的水路和驿道连接成渝。当船桨声和马蹄声渐行渐远时,另一种声音出现了。

1904年,川汉铁路公司成立。规划中的川汉铁路从湖北汉口出发,经万县、重庆、内江至成都。“川汉铁路的西段就是后来的成渝铁路。”长期从事中国铁路史研究的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田永秀说。

1911年,清政府与一批四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出售路权,激起民愤,“毁约保路”浪潮席卷四川。

成都人民公园内,“1911年秋宝路之死纪念碑”巍然耸立,镌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风雨飘摇的近代,道路建设几度搁浅。到新中国成立时,成渝铁路还没有轨道。

西南解放的炮声刚停,一切都是一片废墟。为什么成渝铁路建设是重中之重?以筑路为先,促进各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3354西南军政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重大决策。

以一亿斤大米为启动资金,筑路大军高举“先锋”大旗,奔赴建设第一线。先后有3万军工和10万农民工参与修路,把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94岁的杨振山是当时筑路大军中的一员。“从石昌铺轨到成都,最快一天就完成了6公里铺轨任务。”往事历历在目,杨振山感慨地说,“没有大型机械,修路的材料全靠肩膀扛。大家都睡在风里,日晒雨淋,一天都没有休息。他们想要的只是修铁路。”

钢轨来自重庆101钢铁厂。当年的老厂房,如今已被改造成重庆工业博物馆,8000马力的蒸汽机在这里与成渝铁路“相交”。全线使用的钢轨都是这台古老的机器轧制的。

道路建设方案在推进中得到优化。选线专家蓝田提出改线方案,在龙泉山增建白树坳隧道,使正线缩短23.8公里。

轧制钢轨5.6万吨,提升轨枕129万根.通过齐心协力和就地取材,成渝铁路完全“中国制造”。

尽管困难重重,巴蜀人民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终于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从1950年6月到1952年6月。

中国第一条新铁路像一道飞翔的彩虹,跨越山川。这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完全用国产材料建造的超级工程,堪称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斗志,为中国铁路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渝铁路通车第二天,宝成铁路破土动工。以此为开端,西南铁路的新时代开始了。

带动所有行业繁荣,重塑经济版图。

“火车头冒着烟,幸福地前进。”一首歌《四唱成渝路》唱出了“理想照耀大地”的喜悦

在内江档案馆藏中,一张西南物资分布图,罗列了成渝铁路沿线所有的丰富物产,预示着这条“大动脉”优越的“载货”能力。过去很难运到国外的200多种西南特产,现在都通过铁路卖出去了。

地处成渝中心的内江,因为火车的到来,有了新的生机。数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变化:1953年,内江有700多家店铺,榨糖总量同比增长36%,内江糖到重庆的运费下降了三分之二。

"成渝铁路塑造了内江的产业结构."据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冯凭介绍,在铁路的加持下,内江曾凭借成渝之后的经济,获得“中华老三”的称号。

20世纪70年代后,成渝铁路运输能力饱和。数据显示,1952年,成渝铁路发送旅客180万人次,货物98万吨;到1971年,客运量超过设计能力3倍以上,货运量超过设计能力1倍。

电气化改造的完成改变了这一局面。1987年,成渝铁路运输能力从610万吨提高到1300万吨,相当于新建了一条铁路。

今天,这条钢铁动脉依然畅通。

在江津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将兰家沱港与顾家沱站连接起来,从而将数万吨大米、小麦输送到粮油生产者的加工基地。

“铁路是企业落户江津的先决条件。”李毅佳(重庆)粮油有限公司储运经理肖红春直言,得益于铁路运输的优势,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永川也尝到了铁路带来的甜头。

“过去煤炭发送量居高不下,现在商务车发送量逐年增加。”在永川站货运值班员李长明的印象中,这个站的货运生意一直很火爆。2018年,长城汽车南方唯一整车生产基地落户永川,车辆从铁路专用线栏杆滩站运往成渝铁路,销往全国各地。

沿线城市群蓬勃发展,产业布局悄然变化,成渝铁路用实力证明了“铁的力量”带来的巨变。

浸润城市土壤,刻下“成渝印记”

城市的魅力不仅限于四通八达的路网和高楼大厦。那些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无声浸润,造就了鲜明的城市性格。成渝铁路所经之处,都烙上了“成渝印记”。

20世纪50年代,成都铁路局(现中部

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等涉铁企业相继落户成都市,“铁字号”单位迅速在成都北门聚集,“铁半城”由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当时成都市主城区常住人口不足70万人,占地数千亩的“铁半城”一下子涌进近10万名铁路职工和家属,风光一时。   成都站无疑是“铁半城”中最受瞩目的存在。这张“成都名片”,扮演着成渝铁路客货运输主力的角色。南来北往的旅客汇聚于此,留下了关于成都站的集体记忆。   据《成渝铁路工程总结》记载,成渝铁路通车时,共有3个一等站,重庆南站便是其中之一。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工务段、车辆段等一众铁路单位“安营扎寨”。以重庆南站为中心,铁路一村到六村沿长江依次排布,这方铁路人汇聚的天地有着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光景。   重庆南站值班站长卓盾家住铁路二村,街坊邻居多是“老铁路”。从小在成渝铁路边长大的他对这里再熟悉不过。父母和铁路打了一辈子交道,原已搬离铁路村,因为念旧,又回到黄桷坪租房住下。扎根成渝,是他们真实的情感表达。   有人因铁路而留,有人为铁路而来。铁路四村三角道,原本为机车调头设置的三岔口成了“网红打卡地”。一旁的军哥书屋,成为“铁路迷”的据点。   在七八公里外的菜园坝,重庆站同样承载着几代重庆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与记忆。   今年6月20日,重庆站停运改造、迎来“新生”。69岁的陈志芳在这里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得知消息,她和老同事们特意赶到车站,再看一眼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不少市民也纷纷前来和车站合影、告别。“第一次远行就是从这里出发的。”66岁的市民张浩说起往事不禁潸然泪下。重庆站既是他触摸世界的窗口,也是连接他与故乡的纽带。   暂别重庆站,5612次“慢火车”始发站改至重庆南站。5612/5611次这对成渝铁路上至今仍保留的“慢火车”在重庆与内江之间往返,与成渝城际铁路上的复兴号动车组在峰高铺站“同框”,一慢一快、一老一新。   事实上,连通成渝的铁路远不止此一二,继成渝铁路、成遂渝铁路、成渝城际铁路之后,成渝中线高铁作为直连成渝“双核”的第四条铁路大通道,于去年9月正式动工。   铁路“穿针引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山水相依的成渝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热情相拥、相向而行。
THE END

相关资讯

拉林铁路货运忙
铁龙穿荒漠 沙海变通途
聚焦“四保”目标任务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沪昆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