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妮汪涵
“上海最近是雨季,防洪风险很大。本周主要对沪昆线27号线乔蓉崧泽大道任飞立交进行管线探测。”7月4日一大早,上海工务段路桥段桥梁检测队队长金浩和工友们进行了一次作业预告。
已经上路8年的金浩是这一段大桥防汛工作的骨干。他和同事们一起,圆满完成了多项管道防洪桥梁和隧道的重点检查和勘测任务。上海工务段有沪苏通长江铁路大桥等桥梁隧道1412座。每年汛期,防汛抗洪的难度不可忽视。该路段一直依靠桥梁巡查组成员和各工区巡查人员徒步进行防汛巡查,不仅耗费人力,而且难以实现对桥隧设备巡查的全面深入覆盖。
金昊,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科男,热爱学习和akg。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防洪效率。有一次,他在公园看到几个男生在用无人机航拍。经过简单的操作,整个公园几十英里的方圆尽收眼底。如果能把无人机用在防汛巡查中,巡查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金浩向业务部门提出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段的大力支持。
经过航拍无人机厂家的专业培训,金浩和检查组的其他成员很快就能熟练操作无人机。“在防汛抗洪巡查中,无人机反应速度快,侦查范围广,可以为我们‘上天’,从高空看清楚整个区域。”金浩说。该路段的沪苏通长江公铁两用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跨度超过1000米的斜拉桥。粗大的斜拉索很壮观,但也给防洪带来了困难,因为斜拉索的状态人类无法准确观察。金浩利用无人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可以每周巡视观察大桥的斜拉索,通过悬停视频分析斜拉索和系杆的振动和航行情况。
在多年的防汛工作中,金浩不仅学会了开飞机,还学会了开赛车。在桥涵检查中,由于连接管普遍较细,人进不去,只能依靠传统的洞口观察和外部情况勘察的方式,而不是“全身体检”,难以消除防洪隐患。怎样才能不低头,不用探照灯在黑暗中检查?金浩想了想,业务部门提出了“引入管道巡检机器人系统”的建议。在外形酷似赛车的机器人帮助下,金浩对桥涵排水系统内部了如指掌,腐蚀、穿孔等疾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有了“飞机”和“赛车”的帮助,金浩和工友们把防汛工作做得如虎添翼,再也谈不上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