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范丽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河源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示范站的小院子里,这里平均海拔约4300米。
28岁的范丽已经在这里驻扎两年了。每年从四月到八月,他和他的队友或独自在野外工作。
示范站距离扎岭和湖北之间的牛头纪念碑只有40多公里。玛多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黄河首县”。这是当今人类最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一。
“在黄河源头,我们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原材料,并进一步掌握动物研究的基础数据。”范丽说,“我们每天5点起床,带着干粮和各种器械出发。我们直到天黑才完成野外工作。”
野外研究意味着寒冷和寒冷,缺氧,远离繁荣和孤独,但这些艰难困苦在范丽眼里有一些乐趣。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河源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示范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科研建设站。作为该地区重要的生态风向标,它不断观察、记录和分析黄河源区野生动物近年来的种群变化,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生态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探索科学的发展道路。
“这个团队目前有18个人,他们都是热爱和向往自然的志趣相投的人。”在范丽看来,这是动物研究的热点,有一群年轻人对动物研究上瘾。
在采访中,作者跟随范丽到观测点进行鸟类监测。草原的寂静令人陶醉。柔软而起伏的绿色袁野正在向天空蔓延。云和蓝天似乎触手可及。然而,海拔超过4300米让我们走路感觉特别吃力。范丽的眼睛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他赶紧叫队友停下来,小心翼翼地靠近目标……”我们只能从远处射击和记录,不能离鸟太近,那样会吓到它们,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在茫茫荒野中,范蠡和他的队友们的背影看起来有点奇怪。
“事实上,当我们在这里工作时,我们不再关心物质享受。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科学研究上。”范丽有一种坚持,因为他内心坚定,精神丰富。“也许我们的食物不是很美味,我们的身体在缺氧的环境下也很疲惫,但这些都成了我成长的标志。”
陈凯和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