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8时50分,在京广线临颍站南咽喉的南站高位信号旁,郑州电力段临颍信号工区工长石俊刚正在处理该信号红灯报警的隐患。我看到他腰间系着安全带,右腿插在信号梯的格子里。当他得到坚定的支持时,他立即开始纠正隐患。他精通业务,只用了4分钟就让信号恢复正常。
在消除了设备的隐患后,他特意擦拭了信号的内外透镜,使信号光更加明亮。事实上,在石俊刚的心中,还有另一盏和现场信号灯一样重要的信号灯。这是一件“古老的遗物”,已经传给了他的儿子石菊凤,尽管它已经很老了.
郑州电力局“90后”信号员史菊峰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盏旧的信号灯。这个信号灯已经保存了70多年,是他曾祖父的石头宫殿留下的“传家宝”。
石宫是一条旧铁路,曾在京广线的临颍站运营。那时,铁路还没有电气化,火车的指挥和道岔的转换都依靠人力。白天,石宫拿着信号旗去接公共汽车。晚上,在车站轨道旁的铁栏杆上挂一盏信号灯。1962年石宫退休时,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在值班的旧信号灯被保留下来,并传给了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儿子史廷仪。
75岁的石廷义在20世纪70年代是林营站的信号员。他的儿子石俊刚目前是临颍信号工区的工长,他的孙子石聚峰也在临颍信号工区工作。今年5月,石巨峰被调到施工任务比较繁忙的许昌信号工区,参与京广线的集中抢修。
每当石菊峰回家,石婷婷总是会问他关于铁路发展的事情。史廷颐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自己以前的工作谈了很多:“当时,铁路信号设备落后,火车白天靠臂板信号指挥,晚上靠挂在机柱上的信号灯指挥。只有一列火车被允许在两个车站之间运行。”
1974年,临颍站信号联锁设备进行了改造,臂板信号被完全由电气元件控制的彩色灯光信号所取代。虽然信号机已经升级,但施廷毅的工作强度已经加大。他和他的同事负责在临颍站南北12公里范围内的21台信号机和12组转辙机的维护。当时,工作区只有一辆自行车,正是这辆自行车和一只脚,使施廷易实现了职业生涯零失误的目标。
1986年,施廷仪从临颍信号工区退休。退休的第二天,施廷毅把信号灯递给了石俊刚,并认真地说:"这盏灯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和毅力的象征。"在这盏信号灯的指引下,石俊刚刚一步步成长为单位的生产骨干。
2016年7月,石聚峰毕业后也来到郑州电力段工作。在参加新员工的培训之前,石俊刚把信号灯递给了儿子,还告诉了他父亲对他说的话。
石菊峰心里明白,接过灯就是接过指挥棒。只有努力经营,才能无愧于石家几代人的托付,为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