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生活区营销管理部副科长。新皇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杨彭中主动购买口罩生产线。他走遍了数千英里和13个城市,参观了16家工厂,仅用了6天时间就带回了生产设备和材料,促使生产线迅速完工并投入使用,口罩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个铁路站。
春雨淅淅沥沥,黑色的土地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4月27日,中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生活段营销管理部副科长杨彭中在绥化物流综合保障基地手持烙铁,精心维修面罩点焊机。重启后,机器工作正常。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就像他看到这里生产的第一个面具一样。
尽管有风有雨,院子里的“铁牛”雕像埋着头更生动。在基座上,吕正操将军题写的“铁牛运动诞生地”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铁牛”精神代代相传。
这里是铁牛精神的发源地。71年前,“铁牛”机车从寒冷的黑土中驶出,“铁牛”精神“与国家共忧,奋力拼搏”响彻全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铁牛”精神始终激励着铁路人民无私而勇敢地奋斗。”杨坚定的说道。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杨用实际行动证明,虽然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人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没有改变,“铁牛”的进取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没有过时。
杨出生在一个铁路世家。他的祖父参与了遂佳双线铁路的建设。他的父亲是哈尔滨市公共工程机械科的“大那”。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工作,一年几次都不能回家。父亲背着书包的身影,成了杨童年的一段深刻记忆。
我父亲经常告诉杨彭中关于“铁牛”的故事:“撞车和复活”,努力工作建立家庭,在每座山上修路,在水中架桥。“铁牛”就是这样一只牛。当时,杨彭中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铁牛”隆隆奔驰的画面。
2012年,大学毕业生杨走进了哈尔滨的生活。尽管他没能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进入一线岗位,杨却从未失望过。他先后当过厨师和警卫。由于他认真务实的工作和敏捷的思维,他很快脱颖而出。2013年,他被调到公寓管理科,负责管理他管理的38套公寓。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管理的旅游公寓很多,东至“中国北极”漠河,东至“中国东极”富源。公寓管理部门的四名工作人员必须每月去一次。在路上花了很多时间,杨觉得很遗憾。
“为什么不在每个公寓安装摄像头,然后利用小区调度指挥系统的集中管理优势,随时监控公寓的关键部位,达到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和抽查的效果?”杨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
杨利用这次视察的机会,视察了他所控制的所有公寓,当场确定了每套公寓的最佳监测点,并绘制了一份示意图。数字化管理的理念得到了段领导的肯定,但段领导仍然强调“成本控制”。
"设备安装费用可以节省,我们可以自己做."杨找到了,一个老朋友兼电工。这两个人背着工具走了两个月,走了10000多公里,安装了1200多台摄像机。有时候,为了不影响其他空乘人员的正常休息,他们会在公寓的走廊里守着。空乘人员起床后,要注意放线和固定点,仔细设计摄像机的安装位置和角度。
(版本2旁边)
采访笔记
努力工作,为自己的职位努力奋斗
什么是斗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杨的人生轨迹中,奋斗不是一个l
杨始终以“铁牛”精神为动力,主动出击,要么整合新的管理思路,要么抢占新的内外市场道路,要么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就像一头‘铁牛’。不管他在哪个领域耕耘,他都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工友这样评论他。
青春在奋斗中闪耀,精神在奋斗中传承。从杨的奋斗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铁牛”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而是变得越来越闪亮。它承载着荣耀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路工作者为国家和铁路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