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形势,及时掌握主动权。
首先,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巩固工作职责。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讨论对策。完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明确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部门三级就业体系,强化各部门就业责任。第二,根据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形势。三是拓展就业市场,掌握第一手就业信息。研究所领导带领团队走访了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展了30多项各类调研活动。新增16个家庭单元,包括中国核工业、陕西煤炭集团、宁波铁路和杭州地铁。团队进一步拓展了就业市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为就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立足服务铁路和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帮助学校优质发展。《就业工作管理规定》 《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等四项制度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有序激发了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疫情期间,高校就业工作在高校就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领导小组各部门按照新修订的《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管理规定》职责任务开展就业工作。
第三,服务国家战略,加快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强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学校先后与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一局二局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建立“产学研”的长期合作机制,开设工程测量、试验检测、盾构施工等现代学徒培训班,共同培养学生,学校将举办各种技能竞赛。二是深化校企合作,进行准确的就业指导,优化毕业生就业管理。依托中铁、中铁建设、中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教育、联合培训、职业规划、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紧密对接。学生毕业前就业,双方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开展各类就业招聘活动。
积极联系企业,调查各类企业的就业需求,向企业发送2020届毕业生邀请函,组织企业开展双选会议。从2019年4月至今,学校已为2020届毕业生举办了52场专题招聘会,举办了100多场校园讲座,有300多家企业参加了我校的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2万多个有效的岗位空缺。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保持乐观
五、开展“春风行动”,准确就业指导
一是不断完善智能职业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共有课件资源20个,微课资源19个,题库资源601个,课程情境设计资源186个。疫情期间,通过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开设的“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就业服务”栏目,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就业指导资源,鼓励所有学生学习网上就业指导课程。二是为班主任和辅导员组织10次岗位培训,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建立台账,为2020届毕业生组织8次专项岗位培训。三是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优秀校友窦铁成、王、白智勇、谭秀军等省内外人士来院传经送宝,举办各类专家、校友讲座20余场。四是安排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深入各部门进行10次以上模拟就业指导。第五是组织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将安排中铁北京局、上海局等10多家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加强就业服务,做好帮扶重点工作。
面对各大工程局和铁路局的招聘,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它以服务学生就业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就业为契机,科学组织、准确安排、服务用人单位。启动就业教师强制性引导和应用机制、就业信息快速发布和推送机制、就业指导和咨询同步推进机制,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一是做好日常就业服务。在疫情期间,将公布工作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做好毕业生咨询服务,继续开展网上答疑、三方协议签署和邮寄工作。二是坚持就业援助,向渭南市人民社会保障局申请2020届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对258名毕业生给予25.8万元补助,重点帮助贫困毕业生顺利签约,促进贫困毕业生尽快脱贫。三是准确就业援助,积极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的要求,召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和湖北籍毕业生就业援助推介会,落实“一群一”就业援助对接工作,充分动员。我们将建立关爱微信群,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及时发布就业信息。通过调研走访、交流讨论、就业周报等方式,逐一落实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