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铁集团发布的消息,上半年“中欧列车”数量大幅增加,共计5122辆,同比增长36%,6月份达到1169辆,创历史新高。据我所知,上半年,“中欧班列”共运输国际合作防疫物资367万件,总量2.7万吨,货物运输总量达到46.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1%。它被送到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家,并以这些国家为节点分发给更多的欧洲国家,有效地促进了(7月16日光明。com)
在全球经济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仅可以化危机为机遇,及时稳定国内经济形势,还可以实现中欧列车运行数量的逆向增长,不断向世界各国运送防疫物资。此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和综合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的长期积极趋势不会改变,中欧列车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毫无疑问,随着国际海空集装箱航线的大幅减少,中欧列车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运输压力。企业停止生产,工人停止工作,没有货运来源。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是铁路工作者面临的难题。面对疫情危机,铁路人员迅速转变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防疫物资的运输上。这一步太神奇了!因此,中欧经受住了市场的压力,抓住了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然,由于中国铁路集团强烈的管理意识,“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中欧列车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自“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以来,俄罗斯燕麦在中国找到了出口市场;乌克兰的优质木材和丰富的矿产也在中国找到了“有用的地方”;以高科技制造业闻名的德国也在中国找到了合适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些合作机会不仅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也为中欧列车的发展创造了“商机”,提供了新的货运增长点。正是在改革政策“东风”的帮助下,中欧列车跑出了逆势增长的“加速度”。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提高中欧列车的能力和效率,有利于巩固“一带一路”的战略成果,同时对促进跨境流通、恢复业务和生产、减少中欧产业链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中欧推出的各种便捷服务缩短了货物运输周期,简化了出入境手续,建立了相对规范的货运保障机制。其次,从中欧列车的辐射范围来看,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物流渠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这种思路,中国与欧洲和中东之间的产业链将会更加紧密。到那时,中欧列车的功能可能不再局限于货运,甚至连客运和高铁都不为人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欧银行的成功不仅见证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抗击疫情方面的友谊,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坚持平等、互信、共同发展的诚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中欧列车的未来将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