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与贫困和全面小康社会决战的最后一年。为了展示铁路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人民铁道》报社有限公司组织了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并推出《“慢火车”向着小康开》专栏。整个媒体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聚焦81对公益“慢车”,讲述了铁路帮助脱贫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人民迈向小康生活的生动实践。(中国铁路)
据了解,铁路部门以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扶贫主战场,全程组织81对公益性“慢车”。他们的覆盖范围覆盖全国21个省市,途经湘西和云南。在贵州、川北、东北、南疆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停了530个站后,以每公里不到6美分的公益价格,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贫困地区开辟了一条快车道。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慢车”的存在看似有点格格不入,但实际上,“慢车”的公益运营填补了高铁不普及的空白,给偏远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慢车”虽然慢,但它是一些地区与外界的桥梁。它是铁路沿线村民通往外界的“公共汽车”。人们坐火车赶大型集会,坐火车去城里,坐火车训练亲戚。它打破了山与外界的交流壁垒,把山村里的人们带到外面的世界,把山的特产运到城市,把沿线的美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人民的“汽车致富”。同时也是孩子的“学车”,解决了山区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送了一批孩子出了山进了学校。
“授人以鱼”为扶贫注入活水。近年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铁路建设和运输力度,也不断“解锁”新的扶贫模式。各铁路单位按照“一线一策”、“一车一品牌”的原则,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性“慢车”服务品牌,增强了沿线人民的幸福感和收益感。慢车对沿线的人来说很方便。它结合当地条件,推荐农产品,发展旅游业,充分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势头,让这些“在内室里孕育,无人知晓”的村落真正“火热”。
在铁路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部门永远不会忘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衷。这种民生的“慢车”,承载着沿线人民的“大梦想”。他们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他们就像偏远地区的“复兴”,带领人民走向“春天”!(李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