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鲁中中部山区,一列绿皮车以不超过40公里的时速在新泰线上平稳运行。是从淄博到泰安的7053/7054公益慢车。46年来,始终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以责任和担当唱响了帮助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欢歌。(人民网9月23日)
“慢车”是指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背景下,我国铁路提速大但不提速的列车,一般具有扶贫性质,车型陈旧(绿皮车),停靠站点多,速度慢,票价低,一般指扶贫列车。“慢车”作为时代的标志,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和变化,也记录了山区和贫困地区人民幸福生活的积极变化。
如今,八横八纵的高铁网越织越密,高铁在全国飞的飞快。我国铁路建设水平领先世界,覆盖智能建设、智能设备、智能运营三大领域的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铁路部门还是组织运营了81对公益性“慢车”,覆盖21个省市,惠及35个少数民族地区,每天运送7万多人。对于沿线的人们来说,在高铁网到达家乡之前,“慢车”依然是他们外出学习、工作、旅游时学习、快乐、财富的“快车”。
长期以来,铁路将“慢车”视为帮助国家脱贫的重要力量。从铁路的实际出发,它不仅为贫困乘客创造了利润,而且振兴了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在帮助低收入、社会资源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人群方面,“慢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太行山上的6437次列车既是“校车”,又是“学车”,戈壁上的7509次列车是满载乡亲致富的“贸易列车”,草原上的4330次“专列”为人民致富.今天的“慢车”已经不是落后的表现了。相反,“慢车”承载着人们脱贫致富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乡村景观体现了脱贫的成效和发展致富的动力,慢车承载着贫困地区人民小康生活的梦想。“慢车”给村民们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和白银收入,勾画出了脱贫致富的新美。(苏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