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奋斗青春绽放光彩

作者: 2020-09-30 浏览:

(续第1版)

好好学习,填补空白,成为大师

“每次看到‘伟大的乡村工匠’和‘铁路工匠’的感人故事,都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这个例子典型地促使我不断思考和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杨过激动地说。

兰新高铁沿线自然条件恶劣,四季温差大,常年风沙相伴,线路要穿越百里峰地区和戈壁,对动车组的安全运行构成极大挑战。随着兰新高铁动车组里程的增加,途中发生事故,途中应急处理处于探索阶段。在杨过的建议下,成立了一个技术故障研究小组,记录故障现象和处理过程,交流经验,为后期的船上机械师培训提供支持。

2016年7月5日,受电弓故障发生在杨过值班的多列列车途中。他带着两个学员下车检查,安排他们分别挂两根接地极,准备登上多辆列车的顶部处理故障。在爬动车组之前,杨过再次确认了两侧的接地极,发现08号车一端的接地极悬挂位置有问题。他立即通知高铁调度关闭动车组电源。确认安全后,动车组登顶处理故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作为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动车组运行中的“第一攀登者”,杨过总结了受电弓故障处理及相关接触网挂杆的关键注意事项,为动车组乘务员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2014年到2016年,杨过处理了100多起动车组故障。兰新高铁全面投入使用后,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技术数据都要重写。为了填补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动车组规章制度的空白,杨过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到技术资料的准备上。“那时候我经常在下车吃饭住火车站的时候整理资料。我想记录下自己每天的积累和学到的东西,不断总结、整理、规范。”杨过说。

努力和进步是有结果的。通过不懈的努力,杨过参与编制了《随车机械师一次往返作业指导书》《CRH5型动车组途中典型故障案例分析》01《动车组随车机械师适应性岗位技能题库》等10多项专业数据,为动车组乘务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填补了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动车组规章制度的空白,提高了动车组运行中的故障排除能力。

2015年4月,杨过与另一名船上机械师代表乌洽会集团公司组队参加首届船上机械师技术大赛,在单人赛中获得第五名。和他一起去的另一个船上机修工,单个人拿了第九名,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团队拿了小组第六名,得到了奖励。2017年8月,杨过在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板车技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获得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技术专家称号,并先后获得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技术标兵、先进生产者等荣誉。2019年获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武铁工匠”称号,成长为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新一代技术骨干。

岗位立功,写出美丽无悔的青春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杨过经常告诉自己,他工作越努力,就越幸运。

作为电动车组的一名车载机械师,杨过始终以确保电动车组的安全为己任,并以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岗位做出贡献。鉴于新疆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容易导致受电弓粘连,他坚持使用“听、看、问、巡、连”五字操作法,有效解决动车组受电弓粘连问题。

兰新高铁给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快速、准确地应对动车组运行的突发故障,是杨过不断思考的问题。针对动车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故障,杨过做好了故障分析和预演,针对常见故障形成了“模块化”的处理流程,有效减少了维护时间。

由于专业技术能力突出,杨过于2017年3月调任乌鲁木齐车辆段110应急指挥中心担任调度指挥。每天除了做好调度指挥,还查电脑数据,研究电路图。如果他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他会咨询工厂的技术人员,排除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的很多故障。

2018年1月1日,杨过被任命为乌鲁木齐车辆段机动车应用动力分散动车组乘务长。除了管理工作,还带了检查组,参加了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函授学习,2019年取得本科毕业证。

你强就应该强。杨过分享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了故障判断方法和故障处理技巧,提高了动车组车载机械师的应急处理能力。

自2014年以来,杨过已处理了136起动车组列车故障;作为应急响应技术故障研究团队成员,参与了10余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中铁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8项荣誉。在杨过的领导下,他的徒弟在2016年获得第二名,并在2018年获得前四名。

今年,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考验了坚守岗位的电动车组的车载技术。作为一名党员,杨过主动参加了这场持续了48天的骑行。完成动车组150余趟,处理10次突发故障,为疫情防控期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杨过是天山脚下永无止境的奋斗者。作为一名“90后”技术人才,杨过用努力和拼搏诠释了铁路人在新时代的使命,用努力和奋斗打磨了青春的底色,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THE END

相关资讯

深汕场平项目二标主体工程竣工交付
暑运收官 凯里车务段累计发送旅客119万人次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提高防诈意识 守护财产安全】
再见了!为中国铁路付出百余年间的“小车站”——棠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