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空管供应侧的体制改革,优化Xi咸阳机场塔台的工作模式,2020年9月24日,由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技术支持中心自主研发的飞行常态统计表格式转换软件正式上线,以一键转换取代人工操作,智能生成空管中心流量管理室最终所需的格式文件。
随着中国抗击疫情的初步胜利,Xi咸阳国际机场的航班数量稳步增加,单日起降航班超过1000架次。塔台在保证日常管制工作的基础上,需要设立塔台流量管理岗,全天进行飞行常态统计。管制员每天花16小时人工记录航班准备时间、交接时间、延误航班的延误信息等。人工输入飞行数据信息数量大、耗时且效率低。技术支持中心创新团队负责人惠科在设备维护期间了解到飞行数据统计对塔台管制员的烦扰,并提出了独立研发的想法。
“天下难,必易;世间大事,必有细枝末节。”想一想总是容易的,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如何从电子工艺单系统中提取有效数据,如何从采集到的系统数据中分析相关数据项,如何用程序实现统计和格式转换功能,如何通过人机交互使控制器方便操作,成为思想落地过程中的障碍。同时,软件开发过程和算法逻辑必须建立在深入掌握专业控制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编程技能的基础上。
面对各种困难,探索一直在继续。收集技术支持中心自动化数据室对塔台流量管理岗位功能需求的意见,由电子流程单系统自动生成原始数据的XML表,从软件算法逻辑的讨论到空管中心流量管理室最终需要的EXCEL格式文件。一夜的冥思苦想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让这些年轻人尝到了艰苦奋斗的甜头,体会到了征服“路障”的快感,增加了面对困难,更加勇敢战斗的斗志。最后,借助精准的算法设计和扎实的业务创新能力,完成了软件设计和算法编程,实现了飞行数据提取和文件格式转换功能。
飞行常态统计表格式转换软件基于WINDOWS环境,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用户可以在EXE可执行文件中访问。系统以人机交互界面、一键便捷操作方式和后易移植模式,从电子流程单航班信息数据源生成XML文件,然后提取相关数据项。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和算法,为塔控部门提供最终所需的EXCEL格式文件,使得繁琐的人工统计智能化、简洁准确。
该软件的在线应用将管制员从重复机器的人工录入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协助放行许可的发放、校对、通知和协调相关限制信息,监控机组指令的重复,实现了从“16小时”到“半分钟”的一键式转换,优化了塔台管制员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塔台流量管理岗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好钢在刀刃上”, 得到了控制部门的认可,这种肯定的背后是技术支持人员和控制用户之间无数次“面对面”的不断讨论和确认; 这是技术支持人员对控制专业知识的全面解释;是与数据源厂商的多次讨论和改进;是对程序后台几千行代码的强大支持;是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
从构思、酝酿、策划、沟通、调查、准备到最终实施,历时三个月,最终形成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