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梁缘刘晓报》
马尾站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马尾镇的三级站。1959年,整个黔桂铁路开通,马尾站现代化铁路开通。都说贵州的土地“不三尺平”。当时马尾镇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当地人要想走出荒山,只能靠前面的铁路。尤其是90年代,打工潮高涨的时候,狭小的候车室里总是人山人海。每年春节前后,就连车站对面的小山也很拥挤。
当时马尾站地区的机务段、机务段、铁路中学、铁路卫生所等单位一应俱全。虽然20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安全生产口号依然隐约可见于旧砖墙上。在原马尾机务段外的广场中心,三尊造型独特的天鹅雕塑,明亮而健康,仿佛在诉说几代马尾铁路人的回忆。马尾站最多也就几万员工和家属。
80、90年代,马尾成为“黔南第一镇”。当时在马尾站货场,一直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和汽车的轰鸣声,拉进来一卡车的锰矿和焦炭,加工好的产品一卡车一卡车的运出去。依托铁路,马尾经济发展迅速,当地人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路越修越宽,路越修越远。
2009年马尾站搬迁新址后,人员集中的单位只剩下车辆段和行车公寓,站区只剩下几百名工人。现在火车已经不是当地人唯一的交通工具,但是马尾铁路人的心从来没有冷过,一直都是热的。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切实落实铁路“以货补客”的工作要求,马尾站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货运营销,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货物投递量持续稳定增长。“今年10月,我们安装了323辆车,创下了开站以来的新纪录。”马尾站货运负责人苏自豪地说:“无论是装货还是卸货,大家都很努力,就像你在墙上看到的标语一样,‘条件艰苦,尤其是第一条,位置偏远,更具进步性。’"
日落时分,在马尾站货场附近,苏等女工正在给车站的小菜园浇水,绿油油的白菜生机勃勃。车站还是那个车站,铁路还是那个铁路。但是车站建筑和线路设备的条件越来越好,马尾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