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刘晓本报曾许嵩钟繇
“先松开列车制动,再松开机车制动,备用列车利用下坡自行前进……”12月15日,在内江至昭通5635旅客列车的司机室,列车机长范晓东正在提醒机车乘务员旅客列车平稳运行的关键点。
重庆机务段内六线桥梁隧道多,坡道起伏多,坡度大。高边坡路段累计长度约84公里,大部分路段坡度达20,最大坡度达23.5,最小曲线半径300米。而且沿线地质复杂,气候恶劣,列车运行困难。
为了使列车在这条线路上平稳运行,该科成立了党员研究小组,召集技术专家,制定了研究计划。首先,研究小组通过逼真地跟随列车来搜索影响列车平稳运行的关键路段,并详细记录下每个冲量点。经过半个多月的探索,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列车启动、过相、坡道滚动等。已经列入了攻坚名单。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得到顺利解决。
“我们原以为借鉴原有的手法,研究工作会很顺利,其实很难。”研究组副组长、高级技师何毅说:“在曲线多、曲线半径小的滚动坡道区段,机车乘务员必须保证整个列车钩处于张紧状态,才能使列车平稳运行。这就要求机车乘务员对牵引力有非常准确的把握。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列车冲动。”
面对困难和挑战,研究团队从零开始,重新细化分解线,反复测试、讨论、检查各个关键环节的每一个操作环节。他们召开了平稳运行座谈会,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运行方式,最终制定出一套全新的“高边坡旅客列车平稳运行办法”。该操作方法明确和细化了列车运行各关键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并针对各操作难点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新的控制方式发布后,需要多次验证。在验证阶段,该操作方法得到了很多机车乘务员的认可:“只要严格按照操作提示卡的提示进行操作,就能有效提高旅客列车运行的稳定性。”经过一个月的反复验证和优化,这套更具可操作性、安全性和实用性的“高边坡区段旅客列车平稳运行方法”终于投入实际使用。
目前,该科正通过专项训练、附加指导和检查评估,大力推广这套手法。这种工作方式提高了机车乘务员的操作水平,使“司机为乘客着想”的服务理念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