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管夏一》
人只是民族,民族就是民族。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即将结束。中铁股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六保”、“六保”,围绕“五保五显”目标任务,大力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客运质量提升计划和复兴品牌战略,努力开创铁路运输优质发展新格局,以“中国速度”、“中国温度”守护人民“稳定幸福”。
战争疫情,抗洪,新时期铁路人民的写作责任
1月25日是农历的第一天。一个由350名江浙急救医学专家组成的团队乘坐G1745次列车抵达武汉站。这是新冠肺炎爆发肺炎后铁路运输的第一支医疗队。
一切都是为了拯救生命。中铁快运集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整相关机车和乘务路线,争分夺秒,开辟了运送医务人员、防疫物资和民生物资的“生命通道”和“绿色通道”。
在车站和等车处落实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多次调整退款政策,优化退款流程;帮助恢复工作和恢复生产,根据需要组织“点对点”工作培训和学生培训;通过分区分级精确实施“一日一图”……铁路部门充分发挥全路一网一棋优势,稳定人心,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进入汛期后,洪峰接连出现,许多地方急需,交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铁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把握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的政治红线和专业底线,统筹规划、应急部署,全力以赴保障防汛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铁肩担防洪责任。
迟,好久没工作了。这一年,风雨过后,铁路始终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破浪前行,展现了非常时期的“铁的责任”。
惠及民生,促进发展,提高客运质量,帮助人民更好地出行
3月的春天,载有300多名乘客的“钱江源”专列从杭州站出发,今年国内首列专列成功启动。
10月的金秋,移动中国展现出复苏的活力。“高铁看中国”成了美好的回忆。
一年来,铁路始终坚持便民、惠民、惠民的理念,全面实施客运质量提升计划,深入实施复兴品牌战略,增加了人民的出行收获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线上线下便利措施,让出行体验更好。电子客票让更多人享受到“一票通”带来的速度和便利;“铁路12306”App和“东方航空”App实现系统对接,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高铁和航班的组合;普速列车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出部分普速列车互联网订购服务;降低出行成本,惠民惠民,提高25条城际铁路和201列动车组列车票价折扣,实行灵活折扣的市场化票价机制;推出“无声汽车”服务新举措,为乘客提供更安静、更舒适的出行环境.
人心所想,心所欲。这一年,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福星飞得快,跑的范围在扩大,出行的次数在日益增多,乘坐体验更好;在山里,81对公益“慢车”悠闲地行驶,载着沿线的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铁路改革和发展的红利不断释放
今年以来,国铁连续创下装车新纪录。截至11月,货物交付量达到32.62亿吨,同比增长4.8%。全路努力克服疫情、恶劣天气等不利因素,坚持深化供应侧体制改革,畅通国内大流通和国内外双流通,努力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带动经济复苏的“火车头”,提高货运服务质量。
构建绿色交通通道。继续推进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进箱运输,稳定大宗货物基本运输;实施“由散变散”工程,以35吨开顶箱为主体的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发展多式联运,加强主要港口集疏运组织,加快铁路重点专用线建设,开辟物流服务“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坚决执行国家减税、减费政策,降低物流成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铁蹄快速稳健,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中欧列车实现逆势增长。自新冠肺炎肺炎爆发以来,铁路把保证中欧列车稳定运行,发挥中欧列车作为战略通道的作用,加强列车组织,服务企业“出海”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优先运输国际合作防疫物资,开发实施95306“数字口岸”系统,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为稳定对外贸易和抵御疫情做出贡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欧洲之间共运营列车8751列,同比增长46%,运量超过去年。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在今年“双11”电商运输黄金周期间,铁路优化运力供给,深度培育“高铁电商”市场,首次在复兴动车组进行全运快件试点,加强与电商和快递企业的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铁路特色快件服务体系,快件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
找个新机器,开始新游戏。这一年,铁龙飞得很快,肩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运输任务,站起来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钢铁脊梁”。
富有意味着伟大的事业,而新意味着美德。站在新的历史路口,铁路将顺势而为,凸显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努力谱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