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刘本报吕南
东北有句话形容天气冷:“3949不会走。”然而,1月8日“三九”第一天3点多,在被称为“天然冰箱”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10多根横梁在距离柏林铁路53公里的涵洞中,在漆黑的夜晚,海拉尔工务段工人手中的电锯和电镐发出轰鸣声。他们正在疏浚被积冰堵塞的涵洞,并在涵洞下游的冰上挖掘人工河流。
柏林铁路位于内蒙古牙克石市,全长125公里。它贯穿大兴安岭林区腹地,自北向南连接博克图镇和塔尔奇镇。每天开行两趟客运列车,是人们外出和沿线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松花江的支流楚儿河流经距柏林铁路53公里处的涵洞,这里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冬季洪水。低温时,涵洞一旦结冰,河水就会漫过线路,威胁行车安全。因此,负责柏林铁路维护的海拉尔工程科应在夜间列车运行间隔期间组织人员清除线路两侧的冰,确保线路畅通。
“大家要控制好开挖的宽度,把破冰堆在冰沟两侧,形成冰坝。”现场作业负责人刘浩泽在测量冰沟宽度时提醒大家。人工河道开挖的宽度非常特殊。过窄会降低排水效果,过宽不容易形成二次冻结。所以员工都很谨慎。
寒风肆虐,清晨室外温度低至-40摄氏度。他们嘴里呼出的气瞬间凝结成冰,覆盖在他们的帽子、围兜和睫毛上。链锯和镐卷起的冰块破冰面,溅起冰水打在工人身上,很快就结冰了。不一会儿,大家都成了“冰人”。防冰作业队队长刘说:“最近气温低,结冰速度快。我们绝不能懈怠,一定要坚持,一定要熬过这一关。”
“除了定期除冰作业,还要派人24小时守护涵洞,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刘昊泽强调。
连续运行3小时后,堵塞的涵洞被疏通,上游水沿冰沟向下游流动。6点15分,57091货运列车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工作人员站成一排,目送列车安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