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为期40天的铁路春运高峰结束,客货运输量同比增长1倍,共运送旅客2.18亿人次,同比增长734万人次,增长3.5%;交付货物5.17亿吨,同比增长7925万吨,增长18.1%,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新华社3月10日)
今年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次春运高峰。在全国发送旅客数量大幅下降的大环境下,铁路能够成功“逆袭”,实现客货量同比双增。一方面,它显示了铁路作为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大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公众对铁路出行方式的认可。
科技让人乐于选择铁路。2020年,铁路部门将全面实施电子客票。现在除了少数线路,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和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坐火车旅行。另外,2秒刷一个人的脸,大大提高了停坑效率;红外线非敏感体温计在完成防疫工作的同时,不妨碍乘客进出车站的速度;延长网上退票和换票时限的措施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调整行程,减少了去人工售票窗口的麻烦.技术改变生活,铁路部门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乘客的获取感,提高了乘客的出行效率,让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选择铁路出行。
不断扩大的铁路网让更多的人选择铁路。近年来,中国铁路发展迅速。2021年,仅长三角地区就计划投资750多亿元,开通里程833公里的新线。“八纵八横”高铁网即将成为现实。在最近的“两会”期间,许多代表提出要继续加大铁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铁路交通的“动脉”。可以说,未来中国铁路网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在一个又一个城市生根发芽,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选择铁路出行,坐火车去更多的地方。
热情的服务让人认可铁路。事实上,在整个春运高峰期间,铁路客流并不总是保持稳定,而是呈现出V形特征。因为“拜年”的号召,节前铁路客流也经历了悬崖般的下滑。但在这个过程中,铁路部门对服务的追求并没有停止,60岁以上老人优先下铺、在线选座、在线订购等措施,让出行体验更加舒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铁路部门完善了各项防疫措施,也针对部分旅客的特殊需求推出了相应的措施,如为忘记佩戴口罩或口罩在入口处突然损坏的旅客提供自动口罩自动售货机,为不能在出口处使用智能手机的旅客提供“无健康码”通道等。铁路部门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过去的40天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就地过年”。我相信春暖花开之后,人们上了火车,出去郊游,或者回家看望父母,会发现更多的第一时间,铁路部门的新服务、新技术,或者发现可以坐车去新的地方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