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赶考” 永远在路上

作者: 2021-06-22 浏览:

新华社闫

西柏坡是党百年光辉历程中一座耀眼的红色地标。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毛泽东主席说:“今天是去北京考试的日子。”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与当地党员干部的讨论中,他郑重声明:“党面临的‘赶超考验’还远未结束。”

在西柏坡,“两个务必”谆谆告诫,要穿越时空回荡;“‘赶考’的谆谆教诲远未结束”呼应着时代,鞭策着人们奋进。

对——试题中“两个务必”的深层思考

【红脚印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故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并主持召开了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去过西柏坡很多次,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的,带着很多想法走的。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赢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了“两个务必”,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它包含了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深刻理解,其思想和历史意义深远。”

【红色历史,新中国从这里来】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有“新中国从这里来”的美誉——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工作,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记住“两个务必”]

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村民陈锁平参加了2013年的座谈会。给他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总书记对“两个务必”的深刻思考。

“保证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证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常年在景区卖纪念品的陈锁平,流利地背诵着“两个务必”。

陈锁平说:“提倡‘两个务必’,是老区党员的自觉。”

“谦虚谨慎,努力工作,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党员干部行动的准绳。”平山县委书记张千峰表示,平山老区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无论是决战扶贫,还是推进优质发展,都坚持把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两个务必”的实践转化为行动意识。

答题卡——是革命先辈最好的安慰

[红色足迹,总书记关心]

“总书记非常关心旧区的发展。在座谈会上,他非常仔细地询问了干部和其他援助措施。”参加座谈会的西柏坡村村民阎尚青回忆说,“总书记贴近人民,始终关心西柏坡人民。”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鼓励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更好地团结村民,让生活越来越富裕。

【红色历史,老区平山荣耀】

革命战争时期,平山参军5万多人,为国捐躯近万人。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平山团、“军之母”荣冠秀等。

在和平建设的时代,为了支持港南和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的建设,老区专门辟出了13万亩良田,并修建了一座水库

“把最好的干部送到扶贫一线”,“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带动,对口帮扶”,“政策找户,户找政策,一个一个查”.

抗贫开始后,平山县积蓄力量抗贫,无胜无退。

基础设施得到了升级,旅游业的不足之处得到了弥补,新的形式有所增加.西柏坡进入发展快车道。

“天线进入地面,柏油路通向房子门口,厕所被人用了……”阎上青一个个说:“西柏坡住着‘青山绿水红日’。”

2018年,平山县退出贫困县。此后,平山在省级扶贫成效年度考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脱贫脱帽,与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小康社会,是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安慰。”西柏坡镇党委书记陈说,他们正在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努力巩固扶贫开发和农村振兴的成果。

继续——走新时代“应试”之路

[红色足迹九月会议旧址]

2013年7月11日,在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建立规则的地方。党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考试还在进行。所有的领导干部和党员都要继续考验人民对我们党的“考验”,考验我们党正在经受并将继续经受各种考验的“考验”。交出优秀的答案。”

[红史九月会]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有一座不起眼的长方形土坯房,只有几张桌子和几条长凳。这是九月会议的著名地点。

一九四八年九月八日至十三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提出了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要求军队前进。会议就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作出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纪律,并强调要继续克服存在的某些因素

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不良现象。

【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76岁的闫青海是西柏坡有名的义务讲解员,也是一名老党员,他经常来九月会议旧址,向游客讲述他的传奇故事。

“我这辈子有两大幸事,一个是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救过我的命,一个就是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座谈。”闫青海感慨,他的命运与党的百年历程紧密相连。

1948年秋,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一场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碾子上,本想就此放弃。没想到,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后来曾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闫青海,带领村里年轻人外出“闯荡”增收,还带头发展旅游,开了全村第一个“农家乐”,经营起第一艘观光船,成为村里首个“万元户”。

“生在解放区,长在新中国,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安享晚年在新时代。”闫青海说,他经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这些巨变,哪个不是靠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闫青海说,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一辈子都不想犯懒”,还要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余热,坚持宣传西柏坡精神。

充满干劲的还有梁家沟村“70后”党员陈素梅。她在西柏坡开了20多年餐馆,从最早一间平房到后来三层楼饭店,生意越做越大。但今年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后,陈素梅决定放下生意,腾出更多精力服务村民。“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她说,村里正“二次创业”发展集体经济,“我得带头干1

“机遇不等人,只争朝夕。”在北庄村,30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丹忙个不停。她说,接力乡村振兴,还要壮大自身产业,北庄正加快融入西柏坡红色旅游,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新华社石家庄5月27日电)

THE END

相关资讯

深汕场平项目二标主体工程竣工交付
暑运收官 凯里车务段累计发送旅客119万人次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提高防诈意识 守护财产安全】
再见了!为中国铁路付出百余年间的“小车站”——棠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