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到2035年,国内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7万公里,形成以“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高速铁路相连的高速铁路网。
高铁代表了我国装备技术的综合水平,以其高速、大运量的独特优势,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骨干地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络,为贯彻开放发展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有助于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助的开放格局,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建设发达的高铁网络,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在新的开放格局下,城镇是促进国民经济各环节顺畅衔接的枢纽。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清楚地表明,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断完善的高铁网络缩短了农民工与家乡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在城乡之间流动,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依托高铁,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生活更加便利,有利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走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助力构建开放型新格局。
建设发达的高铁网络,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形成。高铁积极对接区域发展蓝图,不断完善城际铁路、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建设,在轨道上构建123小时交通圈。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培育一批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群、都市圈等部分重点优势区域集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建设发达的高铁网络,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开放空间布局是形成综合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呈现出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的特点。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现内陆沿边地区由开放洼地向开放高地转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互联互通的高铁网络,内陆沿边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积极联动,有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中心,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位置,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潮”,迫切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网络。(剑龙/曲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