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忠马伟
李先平无论走到哪里,口袋里都带着一副手套。
这是父亲对他的影响。晚上10点,李先平要在忙的时候腾出时间,戴上手套整理自己收藏的物件。与其他人的家不同,李先平的家更像是一个博物馆,柜子里、展览架上、床底下都有各式各样的藏品,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
李先平,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宁车务段退休职工,现年67岁。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很忙,最近忙着集邮产品的巡回展览。
在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党委举办的“邮品讲述长征,看时代精神”主题展中,李先平收藏的3000余件长征主题邮品分爬雪山、过草地等12个篇章进行展示。观众循着邮票的“脚印”,回到了辉煌的岁月。
“学习分享”是李先平的初心。他说,收藏是接受红色教育、红色熏陶、红色洗礼的过程。本次邮展旨在引导大家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继承父亲的“红色基因”
出生于1954年的李先平,从小就对邮票、明信片、徽章和书籍感兴趣,这强烈地激发了他的好奇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收藏已经贯穿了我的一生”。
小时候,李先平经常坐在父亲的腿上,欣赏邮票,听父亲讲故事。
李先平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他热爱红色文化,也是一名红色收藏家。
“我每天都眨眼,看爸爸的书。”从识字开始,李先平就开始跟着父亲读书,大部分都是关于党史的。年轻的李先平虽然读不好书,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先平5岁时,父亲为了帮助他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长征的故事,给了他两麻袋贴着红色邮票的信封。从此,李先平在心里埋下了红色收藏的种子。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先平正式开始了四处奔走的收藏之旅,走访父亲久负盛名的“老革命”之家,独自在镇上邮局的柜台上从左到右挑选。他的零花钱变成了一张又一张邮票。
上了初中后,其他孩子都在扔沙袋、打板球,李先平却迷上了学习《文物保护法》等法律书籍。他的收藏不再局限于邮票。他还大量阅读红皮书,有意识地开始整理相关文件。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李先平顺利进入内蒙古大学物理系电子专业学习。除了学习,李先平还花了很多时间阅读《中国邮票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释》 《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等书籍。他逐渐意识到,只有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藏品的内涵。
大学毕业后,李先平进入当地铁路中学任教。教书育人12年,李先平下班后依然保持着对收藏的热爱。他和热爱集邮的同事们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旗级集邮协会。李先平借参加乌鲁木齐科技夏令营的机会,广泛寻找“红色物件”,丰富自己的收藏。在这里,他还收藏了一套自己喜欢的《开国大典》邮票,外观不错。
深受父亲影响的李先平,每次收藏一枚红色邮票,都会翻阅大量的史书,仔细梳理其历史背景和与事件的联系,再将文献归档分类编目,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传承父亲的“红色基因”。
丰富集邮生活。
书架上,《中国邮票目录》等一系列参考书都有频繁阅读的痕迹。李先平说,下班后去一个地方出差,他会带着这些书,阅读资料,用自己的收藏“任务”搜索集邮产品。
为了全面呈现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李先平前后花了30多年的时间,从各地的红色集邮爱好者那里获得了珍贵的邮票。
李先平走访了当地的老红军,听他们讲了许多只有有经验的人才知道的故事,这让李先平觉得,他的收藏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更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名红色集邮者,李先平对邮票非常着迷。
1995年,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前发行的几枚纪念西安事变的《纪念双十二》邮票散落在扬州人中间时,他迫不及待地赶到扬州,拜访了当地的一些集邮者,最终找到了一位拥有这些邮票的老集邮者。这位老集邮爱好者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成为了一位和他无话不谈的邮政朋友。最后,李先平成功获得了这枚罕见的《纪念双十二》邮票。
此外,李先平还收集了近5000份关于雷锋的剪报、徽章、邮票和日历。
“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同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读《雷锋日记》,都用的是有雷锋照片的笔记本。雷锋是我们心中的榜样。”从印有雷锋头像的搪瓷杯到用雷锋歌曲录制的黑胶唱片和磁带,从笔筒和书包到报纸和连环画.因为收藏广泛,朋友们经常来李先平家交流雷锋精神,经常拿起一本书,可以聊上一下午,让李先平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每年学雷锋纪念日,李先平都会展示自己关于雷锋的作品集,用铁路人的方式缅怀这位好青年。
下一站,再走长征路。
2011年,李先平被评为“内蒙古十大红色收藏家”,2012年获内蒙古集邮协会“红皮书主题收藏展”一等奖。作为铁路工作者,李先平的收藏自然不能缺少“铁元素”。
上世纪80年代,站台票从“黑白小硬板”演变为“大彩图票”,也就是从那以后,李先平的收藏中就包含了一张站台票。“平台票面格局内容丰富,记录了铁路发展变化过程,意义重大。”李先平说。
在单位,有同事出差去外地,李先平总是不忘带一些站台票回来。朋友外出旅游时,李先平还为他们安排“取票”的任务。除了平时的收集,李先平现在已经收集了更多的平台票。
5000张,囊括了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站台票。如今虽已退休,但李宪平一直没有离开铁路。作为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党史教员,李宪平致力于帮助草原铁路的党员儿女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全力以赴建设精彩呼铁,他为此感到深深自豪。
除了2万多本红色书籍,李宪平的藏品还有红色杂志、剪报、像章、书签、明信片、邮票、日记本、挂历等近5000件。
在李宪平家中,系统地收藏了毛主席著作、像章、塑像以及相关论著,《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等书籍更是李宪平案头最常研读的著作,他希望将与毛主席有关的藏品按时间线梳理一遍,形成办展规模,这是他当前正在筹备的大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李宪平恪守的信条。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李宪平还有一个计划,就是拉上几位挚友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历史,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今,李宪平的儿子李华也对红色收藏着迷,虽然收藏规模不及父亲,但他很享受收藏的乐趣。
“你把手套戴上。”李宪平淘到了新的邮票,李华没戴手套就去摸邮票,吃了“闭门羹”。眼前这一幕,像极了当年父亲跟李宪平说话的口吻。
三代人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一副手套,还有红色收藏这份事业带来的精神财富。
本文图片由马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