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复兴号高原动车组穿越如画的山川河流,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西藏与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穿越雾灵山的绿树红花,穿越广袤无垠的吕万湖,京港高铁赣深段建成通车,赣南民歌唱响彭城,前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牵手”。
Xi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交通。2021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认真学习贯彻Xi总书记关于铁路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胸怀“两个大局”、胸怀“大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对接区域政策,统筹推进重点区域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强化运输服务保障, 为深入实施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自觉努力攻坚克难,勇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
铺路架桥,科学推进规划建设
今年,新铁路线如期开通运营,在建项目如火如荼。铁路部门按照开放、建设、启动的顺序,科学有序、优质高效推进铁路规划建设,率先实现服务区协调发展。
2021年6月25日,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登上世界屋脊,历史性地实现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覆盖。截至12月31日,拉林铁路累计运送旅客62.1万人次。复兴不仅成为藏族群众跨城通勤的首选,也促进了沿线旅游、就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条将西藏带入子弹头列车时代的铁路,一直是Xi总书记关心的问题。2021年7月,Xi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专程到拉林铁路考察调研,指出要统筹西部边境地区铁路网建设,充分论证、科学谋划,更好地服务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
中央有号召,铁路有行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迅速召开会议,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Xi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高质量管好用好高原铁路,坚决建设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川藏铁路。
自2020年11月川藏铁路“两隧一桥”开工建设以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履行川藏铁路工程建设主体责任,在中央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川藏两省党委、政府组织参建单位全力以赴、奋勇拼搏。2021年3月,雅安至新都桥、波密至林芝段开工建设,形成了稳定的生产状态。2021年12月,海拔最高、地形地质气候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川藏铁路——新都桥至波密段开工建设,实现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全线的建设目标,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迈出了建设标志性工程的坚实步伐。
放眼全国,铁路建设也在加快,捷报频传。
在东北地区,国内最东端高铁——沈家高铁贾母段、白盾段于2021年12月6日、24日开通运营,黑龙江高铁网实现互联互通
中部地区,2021年12月6日,穿越湘西的张吉怀高铁开通运营,武陵山区新增一条通往长株潭经济核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铁通道。12月10日,京港高铁赣深段开通运营,开启了“苏区湾区”联动发展新模式。
在黄河下游,日兰高铁曲阜至庄寨段于2021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牡丹之都菏泽全面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
长江沿线,长江流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骨干——,于2021年9月建成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
开工建设,直连成渝双城的第四条铁路大通道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正式启动,三峡枢纽白洋港铁路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从林海雪原到雪域高原,从“米”字形高铁网到“沿江通道”,随着铁路线路不断延伸,我国铁路网更加完善,区域铁路网主骨架愈发清晰,铁路服务国家战略的步伐更加坚实,能力更加充足。 畅通循环,激活经济发展潜能 这一年,铁路货运服务不断“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一趟趟列车往来飞驰,连接着供需两端,激发经济活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的重要作用。 滚滚长江、浩浩黄河都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一江一河支撑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擘画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江大河旁,铁路运输忙。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铁路部门充分发挥绿色优势和骨干作用,加快完善黄河流域路网结构,持续提高运输服务供给质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公转铁”运输,不断优化中欧班列开行布局,助力黄河流域打开开放大门,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内陆高水平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2020年12月,国铁集团与湖北省政府举行会谈,推动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武汉,统筹沿江高铁和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一年来,铁路部门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刻领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要求,推动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铁路枢纽的互联互通,打造5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善集疏运体系,开行沿江班列,组织三峡翻坝运输,实现了集装箱铁水联运年度累计发送5.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8%,努力为一江清水东流作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外货物的重要集散地。铁路部门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供应链、梳理企业既有物流通道基础上,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港口码头和内陆港口码头的水公铁联运通道,推出国际联运班列、铁水联运班列、多式联运普快班列和“点到点”循环列车等联运系列产品,不断提升铁路物流产品的供给能力,为活力大湾区按下“快进键”。 京津冀是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近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积极推进,成效显著。2021年,京津冀地区首次实现国际铁海联运从两套单据到“一单到底”的转变,一张提单、一趟专列、一次性贯通铁海联运全环节,大幅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资金成本。 2021年秋冬时节,一些地区一度出现电煤供应紧张。国铁集团迅速开展电煤保供专项行动。到2021年底,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7099万吨,较9月底增加4117万吨,可耗天数达23天。在关键领域有力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升级体验,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这一年,客运提质计划持续推进,复兴号品牌战略深入实施,1、2、3小时生活圈“添糖加蜜”,旅客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2021年11月1日7时53分,旅客徐女士通过郑州东站一层大厅的城际公交化快速进站通道,扫描手机“铁路e卡通”二维码进站,仅用2分多钟就登上了开往新郑机场站的列车。 这背后,是铁路部门全面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心设计客运产品,确保列车应民所需、为民而开,精准匹配旅客出行需求的不懈努力。 早在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为紧密对接党中央决策部署,铁路部门在优化完善中部地区铁路网的同时,切实提升内部连通品质,补齐铁路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区域路网能力和质量。郑开、郑机、郑焦城际铁路自2021年10月26日起开启高密度公交化运营模式,有效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中部地区仅是一个缩影。随着铁路网不断延伸,繁忙高铁干线和城际铁路列车高密度、公交化开行,铁路部门计次票、定期票、“铁路e卡通”等新型票制产品进一步扩大推行范围。 在长三角地区,定期票、计次票从京沪高铁扩展至沪苏通铁路,沿线上海、上海西、上海虹桥、安亭西、太仓南等10个车站支持该项服务。“有了定期票,从上海到常熟,带上身份证就行,就像在城市里坐公交车一样方便。”家住常熟、在上海市静安区工作的旅客邹先生说。 “今天呼和浩特至临河通动车了,而且还是又快又酷的‘绿巨人’。”2021年12月26日,呼和浩特东站与临河站间试运行C487/488次动车组列车,旅客程先生专程提前购票体验“绿巨人”首发。这是继陕西安康、四川凉山之后,“绿巨人”开进的又一个区域。 2021年,国铁集团深入实施复兴号品牌战略,通过技改提质、安全评估,实现了复兴号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在51条普速线路上运行,覆盖了31个尚未通高铁的地级城市。到2021年底,全路配备复兴号系列动车组1191组,累计安全运行13.58亿公里,运送旅客13.7亿人次,“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人民群众享受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 路网助力,品牌升级,服务加持。便捷的交通、人性化的服务让各区域内外人员、物资、资金、技术、信息加速流动,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吹角动行人,砥砺再出发。铁路部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铁路网布局和结构,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铁路运营品质和效率效益,更好发挥铁路对大循环和双循环的支撑保障作用,奋勇扛起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