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王兆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和地方,我们总能看到一批批铁路人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预防疫情,稳定注入经济,安全发展。今年3月以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奥米克隆疫情,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带领全路干部职工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迎难而上,确保了疫情的畅通,筑起了阻断疫情蔓延的钢铁防线,以实际行动帮助稳定了经济市场。
铁路阵地作为阻断疫情传播,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一定要守住!在守卫首都疫情防控责任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帮助东北恢复工作生产等诸多战场上,铁路人斗志昂扬,越是危险越是勇往直前。
从车站到客车,从台前到幕后,万里铁路线上,平凡英雄的身影不断闪耀,暖心的故事不断上演,传递着“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心,镌刻着铁路人无悔的誓言和忠诚,汇聚起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面对疫情,他们无所畏惧,“逆行”。
6月8日3时,上海虹桥火车站静悄悄。徐维维来到配电间,仔细检查配电系统的设备和网络是否正常。配电系统是站内所有设备的“心脏”,每两个小时就要巡视一次。
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为了保证上海医疗队的出行和生活防疫物资的运输,上海三大车站都保持运转。6月1日零时起,特大城市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铁路部门有序调整运能、加开列车。6月10日,上海虹桥火车站日均列车增至70余列。
徐维维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铁信息公司虹桥工区副工长,同事们24小时值班,定期检查车站的空调主机、水泵、空调箱、控制柜、水箱、管道、锅炉等。这些设备设施有上万个,而且都在地下,检修难度很大。
5月份,由于一些同事被隔离在家,无法上班,徐维维的工作任务变得更重了。他一天要关掉三次空调过滤器。原来一个团队13个人的工作,现在7个人就完成了,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身材瘦削的徐维维全身裹得严严实实,背着几公斤重的消毒罐,在黑暗、封闭、狭窄的空调柜里喷洒消毒水,经常被呛得满脸通红。
“快90天了,吃住都在。”徐维维暂时住在车站主空调房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房间在地下十几米,潮湿阴冷,噪音很大,消毒水的味道持续很久。墙根有一张简易的折叠床,桌上放着方便面、饼干等简单的食物。
不厌其烦地,徐维维和他的同事们互相鼓励:“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按下‘暂停键’的上海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在徐维维居住的上海虹桥火车站以北1300多公里的地方,首都疫情防控期间,不善言辞的“大白”和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付轩,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表现出“瞒着女人不放过男人”的坚韧。
虽然客流量有所下降,但环境监督员的采样频率
在实验室里,被称为“核酸检测大王”的付轩直面潜在风险。核酸检测的步骤是复杂的,从提取和扩增到结果解释。为了检测样本,需要更换200多个移液吸头和500多个手动移液器。付轩一般一次检测90个样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来来回回。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她尽量控制自己的饮食。气温一天天升高,紧张的工作让她几次几近崩溃。
一天晚上,一批样品需要连夜检测。转身的傅玄自告奋勇,一个人呆在实验室,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从实验室出来,等了两个小时的检测结果后,她躺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结果出来后,她饿了,一直上传检测报告。
"防疫锻炼的经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傅玄说,“为了保护工人和乘客的健康和安全,再苦再累也值得。”
他们承担责任,挺身而出,保持“脊梁”通畅。
4月,辽宁、沈阳疫情突然来袭,中铁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量机车乘务员无法正常上班,严重影响了沈山线、京哈线列车运行。这两条线路正好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货运通道,每天有160多对货运列车疾驰而过,关系到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的重点物资供应。
保证沟通顺畅,势在必行,责无旁贷!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一声令下,相邻铁路局集团公司机车乘务员迅速响应。“我有24年的党龄,是个老兵。只要组织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看到“支援锦州机务段”的通知,正在被停职的江安机务段南线作业车间机务值班员胡德伟郑重地写下了请愿书。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北京、济南、上海、郑州、武汉.4月初,近300名机车乘务员紧急集合,从这些城市出发,穿越数千英里的山海关,前往救援东北。
胡德伟回忆,为了避免在路上上厕所,他们口干舌燥的时候只喝一口水,润润嘴唇,润润喉咙。
兄弟伸出援手,东北铁路员工士气更高。沈阳局集团公司8个机务段1000多名机车乘务员“以车为家”,连续7天不下车,轮流睡行军床和睡袋;吉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棋盘站3354,可上岗干部职工175人,集中在站内56天,日均拆卸货车6195辆,创纪录数字。鸡西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12名党员成立了两个突击队。一组驾驶公路轨道车运送工人往返作业现场,另一组为不同车间的干部工人运送蔬菜、肉类等生活保障物资.
白山和黑水之间,铁路线在疫情下变成了煤粮。
、化肥等重点物资快速运输的“生命线”,为民生保障、货运畅通、产业循环提供有力支撑。今年3月以来,沈阳局集团公司化肥运量同比增幅超过600%。目光从东北平原转到西北边关。在这里,铁路人也打了一场保供稳链的漂亮仗。
夏日的午后,阿拉山口国境站室外温度可达35摄氏度左右,中欧班列在此集结,准备出境。听到对讲机里传来指令,该站运转车间1调调车长李伟华和同事迅速吃了几口饭菜,跑回岗位,开展又一批次中欧班列调车作业。
疫情影响下,阿拉山口国境站每天仍通过十几趟中欧班列。李伟华所在的1调承担着出境中欧班列车辆编组、场间调车、换装库取送车等任务,作业时间紧、环节多、标准高。
观察前方信号和线路情况、检查车辆和货物装载状态、连挂作业……每个环节,李伟华都冲锋在前,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停爬上爬下、低头弯腰,只为快速高效完成日均450多辆车的调车作业,压缩中欧班列的口岸停留时间。“一天奔波下来,我们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手脚常常被泡得泛白,护目镜也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李伟华说。
按照防疫要求,李伟华和同事工作的区域属于关键的闭环区。自今年1月8日到岗后,他一次也没有回过70多公里外的家,偶尔会与奋战在地方社区抗疫一线的妻子视频聊天,相互鼓励打气。“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33岁的李伟华道出了万千铁路青年的心声。
在一个个“李伟华”的努力下,阿拉山口国境站今年通行中欧班列已突破2000列,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转起来”。
他们奉献,唱响先国后家“旋律”
“我爸妈从方舱医院出院了,现在家休养。”闵行站调车长王维的父母确诊新冠肺炎,儿子今年参加中考,家里只有妻子一人照顾。他说,铁路人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关键时刻总得有人顶上去。
闵行站距离上海市中心30多公里,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货物运输储存集散地之一。受疫情影响,闵行站139名职工只有85人可以到岗工作。作为一名党员,王维带头坚守岗位,连续两个月吃住在车站。从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在此卸下,由汽车转运到上海各个社区。“舍小家为大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会改变”……他们的事迹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催人泪下。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一幕幕铁路人甘于奉献、顾全大局的场景经常上演。
看辽宁,新婚燕尔的“铁嫂”李蓬鹭趴在自家靠近铁道线的窗户上,只为抓拍两个月未见面的丈夫——沈阳工务机械段移动焊轨车间职工刘成东。一段长11秒、记录刘成东在“黄色火车”上工作场景的小视频刷爆网络,成为夫妻俩独特的幸福纪念。
看黑龙江,哈尔滨客运段北京车队“雷锋班组”的班组长郭庆文与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忙得没时间回家,把女儿托付给父母。领取防疫物资、整理卧具、配发生活用品……他为集中封闭管理的260多名乘务人员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岗位上度过了40岁生日,吃了一碗用泡面代替的长寿面。
看河南,得知车队要组建4个零感染风险的乘务班组和2个热备班组,郑州客运段高铁四队乘务员王红玉毅然报名,推迟自己原计划5月21日举办的婚礼。母亲不同意,她就让同为铁路职工的父亲劝说。事迹传开后,王红玉成为众人眼中的“最美新娘”。
看福建,漳州车务段漳州北站扳道员张培元一家三代四口人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妻子吴晓梅是漳州市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在漳州北站站前广场为旅客做核酸检测;父亲张宗育退休了也闲不住,在铁路小区附近当抗疫志愿者;学医的女儿张颖也不甘落后,在厦门市区参与核酸采集工作。
当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拥有无畏、担当、奉献品质的铁路人征衣不解、枕戈待旦,正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以“保安全防疫、运输畅通”的实际行动为稳住经济大盘担当作为。
他们众志成城,坚信抗疫淬炼的人生更加闪耀。
他们汇聚成光,把铁路抗疫道路照得更加明亮。
他们久久为功,让宏观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