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模型马如铁身边一直有“二宝”,一个破破烂烂的作业指导书和一个笔记本。无论他学到哪里,他都记得。在一年的冬季运动会上,他和他的同事们去第二机场拖车。10号段车辆检查时,发现手动刹车被冰雪卡住,无法刹车。他很快找到了铁鞋,从车下的制动链到车上的踏板扣,一点一点地敲、敲、撬,保证了接车作业的顺利进行和列车的正点。
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活动推动中俄贸易快速增长,俄罗斯进口激增,远远超过满洲里站的换装能力。“站在赛道上就像人的血管,一分钟都堵不住。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保持平稳的方法。”马如铁说。平时有空,他就带着技术骨干一起到换装区,记录调车作业的作业流程和交班时间,然后仔细琢磨调车作业组织方案。为了提高满洲里站的换装能力,他提出了“在半列换装区,两组负责宽准轨”的方案,既保证了安全,又大大缩短了换装时间。
马如铁和港口一起长大,无数次见证了中欧班列的风笛在一带一路上鸣响,从动员、联络官到调车长,再到值班站长。
整理,拆卸,启动,拿起,调整都很难。马如铁带领业务骨干成立“特殊日调车队”,蹲点揣摩作业环节,反复研究推演。他们通过动态掌握中欧班列运行信息,合理调配机车,有效提高了各环节的调车效率。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减少换班、每批取送车时间、增加备用换车线等建议,制定了中欧班列优先解体、优先配送、优先运输、优先编组、优先开行的“五优先措施”,在提高现场作业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了中欧班列运输的顺利进行。
“国家门下无小事。我们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勾,每一个调,都要对得起活,体现中国标准和中国效率。”马如铁说。
车间二班员工97人,宽轨距调车队11个,一班12小时,最多时30余列。为了提高效率,马如铁加班加点进行培训,还专门准备了操作手册。这本小册子涵盖了从正常操作程序到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在风、雨、雪和雾天出现故障时的应急计划。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调度台和工作间度过,反复琢磨不同车型、箱载、天气条件下的桥式起重机最佳运行轨迹。他还建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把操作车间二班变成了学习团队。在马如铁的催促下,操作车间二班的伙计们已经熟悉了贸易规则、技术规则、工位细节、作业指导书等规章制度。1个调车组,他一周能去一轮,全程跟踪监控,一个一个发现问题,优先考虑安全薄弱的人,安全点薄弱的人,找到根本原因,一击见效。
马如铁成为值班站长以来,他带领的操作车间二班是全站安全周期最长、疏港最好、攻关能力最强的。2021年,这个团队创下了连续十二个月“两违”信息最少的全站仪纪录。
(朱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