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梦露么
在辽阔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的最前沿,一望无际的沙海逐渐侵占着周围群众的家园,威胁着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运输安全。为防止黄沙蔓延,从1950年开始,一代又一代铁路治沙人不懈努力,为包兰铁路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中卫工务段桥梁工程师康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康燕文来到铁路,从前辈手中接过守护绿洲的接力棒。一望无际的沙漠,漫天飞舞的黄沙,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每一寸肌肤,红肿的脸颊,脱水干裂的双手,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从来没有做过重体力劳动的他来说简直就是“炼狱”。然而,他没有逃避,而是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根,实现自己治理沙灾、保障交通畅通的青春梦想。
做好防沙固沙工作,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累,康燕文都坚持看书学习,一头扎进治沙工作中,努力学习,努力成长。白天,他仔细观察记录沙生植物的生长变化,总结出麦草方格防沙的原理。晚上,他查阅资料,消化白天记录的数据。其间,他培育观察了100多种沙生植物,收集测定了1000多项实验数据,研究阅读了200多本国内外防沙书籍,做了1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
他的工友说:“康燕文经常告诉我们,我们治沙人就像长在沙漠里的花枝。不管有没有人在意,这些花棍都在努力生根开花。我们不是给别人看,而是给自己看。”
在现场,康发现,采用传统工艺,需要十几年才能形成沙皮,但脚踩上去后损坏,很难恢复原状,导致沙障每年都要修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虽然该技术在防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着慢、弱、散等缺点。
为了寻找一种成本低、环境效益突出、应用前景广阔的防沙治沙新方法,2016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康带领的治沙团队成功申请了铁路科研项目的支持,开始研究制作人工砂壳。与行业内其他工艺不同的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黄土或建筑废土混合畜禽粪便、草籽等有机物料,探索生产更高效的人工沙结皮,解决了传统工艺形成沙结皮时间长、半固定沙丘易形成活化斑的问题。
治沙见效慢,周期长,需要一点一滴攻克。近年来,康燕文不断创新现场观测和实际操作方法,采用遥感监测、无人机、人工探坑、气象监测等手段,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灾害防治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开展修建阻沙墙、围栏等试验,覆盖腾格里沙漠包兰铁路沿线阻沙面积4285公顷,解决了风沙治理技术中的料源和阻沙技术难题
治沙刻不容缓!正是由于他的坚韧,康自2014年以来,先后参与了4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了3篇科技论文,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和2项国家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解决了多项铁路防沙技术难题,实现了铁路防沙研究从传统调查监测到大数据信息管理的技术突破,每年节约防沙费用300多万元。
治沙固沙工作在当代大有裨益。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像康这样的铁路防沙治沙卫士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