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快”是人们生活的突出特征,安全舒适的高铁往往是人们出行的首选。而“慢火车”对于铁路公益的坚持,让进入高铁时代的中国铁路有了别样的温暖,生动诠释了铁路的亲民情怀。
公益“慢火车”是“为方便民众而行驶”。在铁路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低票价、经停站、公益属性的非营利性“慢火车”给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偏远贫困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出行便利,激起了老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每一列“慢火车”的运行,每一个车站的设立,都让老区的人们更加贴近“今天”和“时代”。一趟穿越大山之间的“慢火车”,连接了山内山外的两个世界,为因交通不便而望而却步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
公益“慢火车”是“让人致富的车”。因为有了“慢火车”,老区人民有了更多的商机,“钱袋子”越来越满,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依靠“慢火车”将山里的水果、蔬菜、家禽等土特产运到山里销售。人们在乘坐“慢火车”到山外工作、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将城市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精神、发展思路带回家乡,带动了山区乡村的快速“转型”,为山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一趟共同富裕的“慢火车”,给想要美好生活的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益“慢火车”就是“爱心巴士”。“慢火车”平均时速只有40-50公里,沿途停靠站很多,每站必停。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它的存在有些不协调,但正是这些“慢火车”生动地兑现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时代承诺。正是这些“慢火车”,连接起了高速铁路尚未到达、经济尚未全面富裕的山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慢火车》的节奏虽然不算“快”,但却展现了新时代的文明高度。它在时代的快行旅途上放慢脚步,用“慢”的情怀诠释“快时代”的不同温度。(彭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