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在中央预算中投资2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在成都、郑州、重庆、Xi和乌鲁木齐的中欧列车组装中心示范项目。推动中欧列车运营由“点到点”向“枢纽到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配送”的高效集散体系。
COVID-19流行病的全球传播已经持续了半年,在国际经济和贸易活动中首当其冲。中欧列车凭借自身优势克服了困难。为促进中欧列车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中央预算中投入专项资金,建立5个中欧列车组装中心示范项目,将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配置,扩大中欧列车运输优势,探索中欧列车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五个枢纽城市的投资建设,将形成一个连接中国东西部的巨大规模,辐射亚欧34个国家的近80个城市,使城市间的资源联系更加紧密。
装配中心的建设是中欧列车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经贸往来迅速发展,这对中欧之间的列车运输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欧列车在许多城市开通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运价的恶性竞争和铁路线路资源的过度拥挤,这不仅增加了铁路运输的负担,也影响了中欧列车的运输效率。集结中心的建设和“干支结合、枢纽配送”运营模式的实现,将使中欧列车运营更加有序,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
供给饱和是中欧列车整合资源的核心要素。过去,中欧列车从各自城市收集和分发货物,然后独自前往欧洲。这就像一辆公共汽车。如果只有始发站和终点站,而没有其他车站,货物的供应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在公共汽车上得到更多的货物。装配中心的建设将中欧列车改造成了枢纽对枢纽的运营,使每个装配枢纽都像一个车站,形成了覆盖面积巨大的运输配送网络。可以更方便各边缘城市的供给搭乘中欧之间的列车,从而编织出一个更细致的供给“网”。每个城市和地方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财产优势,通过每个集散地时,每个城市的资源可以共享,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点到点”的运输成本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货物的运输能力。
随着中欧列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从“点”连接到“线”,从“线”扩展到“面”,再通过“中国面”和“欧洲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仅可以促进中欧之间的物质交流,还可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展望未来,借助紧密编织的交通网络,相信中欧列车必将成为连接中外的“金桥”,也将有力推动中欧国家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吴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