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主要的民生工程,在减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一直以低廉的票价、便捷的乘车方式连续运行的公益性“慢车”,传递着“小康之路,不亚于一个人”的温度,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的最初使命,展示了铁路为扶贫解困、服务农村振兴所做的不懈努力,编织了一幅携手共进、共创梦想的时代画卷。
在通往小康社会的道路上,81对公益性“慢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梭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它们是方便出行的“公交车”,脱贫致富的“加速车”,探亲访友的“家庭车”,红色旅游的“观光巴士”,异地求学的“文化车”,给十里坝村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沿线贫困地区脱贫脱帽,奔向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不是目的,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振兴农村的伟大战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和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出发点。为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公益性“慢车”成果,中铁集团公司党组下发了《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公益性“慢火车”开行质量的通知》号文件,郑重承诺“不减力、不降标准、加大投入”,突出“继续严格执行国家铁路票价规定、造福人民”的公益性,明确了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服务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举措。
为了帮助克服贫困和服务于农村振兴,铁路应建立一个长与短相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必须坚持“精准”理念,明确公益性“慢车”服务农村振兴的切入点,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根据不同地区脱贫后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特点,公益性“慢车”应与当地产业发展、惠农助学、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研究制定适合农村脱贫致富的帮扶措施,这不仅有助于人们“走出去”,也有助于“引进丰富的资源”。地方铁路部门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和交通设施变化,建立公益性“慢车”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服务准确性。
雄关的漫无边际真的像铁,但现在它从一开始就越走越远。在新的征程上,铁路公益“慢车”将勇敢地承担新的使命和任务,帮助并赋予扶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联系,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路前行!